I-重述原文
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明明看过这本书,别人问起来却怎么也想不清楚具体的内容,甚至有的时候只想得起书名。有的时候刚刚读完书的一部分,进行下一部分的阅读的时候往前翻了几页却感觉自己毫无印象。
当你读完一本书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2.这本书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什么?
3.这本书对我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4.这本书如果让我给别人推荐,有什么优点?
如果这几个问题都答不上来,说是读过书,实际上就是没有读过了。
看来读书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啊。
不过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想不起来这些事情也是情理之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最好在读书的时候随时记下你的想法和笔记。
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听到别人谈论这本书,我立马想起自己看过,但是问起我一些具体的内容,我实在是答不上来。”
人们对于亲身经历过和旁观过的事情会印象深刻一些。对于人名、地名和读过的书,即使重复很多遍也很容易忘记。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读过的书会很快忘记,只读一遍也不能完全理解书的中心思想。
在看书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下面的情况呢:
1.读过之后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但是当别人问起来好在哪里,却又答不上来。
2.明明刚刚才看过这本书,但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写了些什么了。
3.感觉自己已经读了很多书,但是生活中没有哪怕一刻用上了书里的内容。
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烦恼。我们会安慰自己说,“不能全部记住又怎么样呢?我们只要理解了书的精髓就好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们觉得100%的内容,我们只要理解了其中1%-2%的精髓就够了,剩下的99%的内容,我们在日后碰到的时候,灵光乍现,就能回忆起来。
事实上,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人是一种十分健忘的生物,就是现在让我们回忆昨天吃了什么,都需要想很久才能够说出来。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相信自己能回忆起这1%-2%的书的精髓呢?
况且看书只是为了能理解1%-2%的内容的话,这也太没有效率了吧。买书的时候我们都是希望自己能理解99%-100%的内容的,再不济也是10%-30%的内容吧。
认为只要“理解了书的精髓”就好了的人,是抱着机会主义的思想,在给自己失败的读书习惯找借口而已。
有的人有坚持读书的习惯,但是因为接触到的书籍太多,可能就连之前看过的书的1%-2%都会慢慢忘记。
读书并不是只用眼睛看就够了,如果脑子没有记住,掌握不了书的内容,就和没有读过也没有什么分别。
A1-联系经验
我一向自诩自己看过的书很多,朋友们聊起书来,我总要插话,“这本我看过。”“这本我读过,写得很好。”
有一天,有个朋友问我,“你老说这本书写得好,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模糊间只能想起一点点好的理由,而且因为这本书是很久之前看过的了,当时也没有笔记,我不得不又重新翻阅了一遍。
我忍不住想,要是每一本书我都这样重新翻阅,岂不是就和没有读过一样了吗?
这次之后我养成了记录自己看书时的感想的习惯,再被人问起,总不会向上次一样捉瞎了。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向嗤之以鼻,现如今总算知道“烂笔头”的重要性了,再好的记性都不如它。
说到这不得不提另外一件事情。出门前我总要再三确认自己该拿的东西有没有拿齐,门有没有反锁,但是不管我再怎么小心,我总还是会有出错的时候。
后来我想了一个招,我把出门必须要拿的东西和要确认的事情,按照1,2,3,4写在一个便利贴上面,就贴在门边。
从那以后,只要我每回出门前看一下那张纸,我就知道自己有没有拿好所有的东西,实在管用。
A2-规划运用
通过反思,我发现我过于依赖自己的记忆力,总觉得自己能够记住书中的精髓就够了。对于剩下的99%的内容,我一直觉得等到遇到的时候我一定能想起来。但事实上,99%的内容你现在记不住,到时候就更加不能记住了。
为了确保我今后读书的效率更高,不再对于读过的书的内容捉瞎,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读一本书,最好能记住99%-100%的内容,只记住1%-2%的内容,就像是没有读过一样。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记下自己当时灵光乍现的感想,在读书进行了一个段落之后,要定期地回顾自己究竟记住了多少,而不是狗熊掰棒子式地一味地往下读,一边读一边忘。
2.使用一个专门的读书笔记本,如果是电子笔记本就用印象笔记,或者是Anki做一个专门的文件夹或者是记忆库。按照不同的标签和书本类型分类,方便后续的查找和复习。
3.每天利用等车搭车的碎片时间,利用anki卡片对笔记进行复习,并随时记录新的想法。
4.专门安排时间对笔记进行脱水整理,整理的过程中有新的看法也添加到原来的笔记中。重复的笔记删除,有不同看法的笔记进行更新。按照标签进行大分类的汇总。
今天的拆解笔记的核心内容是意识到我们错误的读书观念,做到更加高效地读书,追求读书的质量,看一本书就能够扎扎实实地掌握一本书,争取能够掌握99%的书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