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月份图书馆做“春季迁徙鸟类”小展柜时看到的书,一时兴起就借了回家,却发现并不是自然类科普图书熟悉的味道,反而更像是一本传记。细想起来,不习惯这样的风格大概是因为书本并非以动物为中心,而是人物,虽然标题叫做《鸽子》,大部分内容更像是围绕鸽子展开的那些热爱赛鸽的人们,从他们入手、以他们结尾。
应该说作者努力平衡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书中的份量,在14章节中,有满满的两章非常纯粹地介绍了鸽子的一些生理、生态和进化的内容,也在开头章节中细致地从古埃及开始介绍起鸽子这一物种是如何被驯化、被崇敬、被利用最后被嫌弃的。“Rats with wings”是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短语,可以说这本书也是在围绕它在不断地拓展主题,介绍了不同类别的人对待鸽子的态度。鸽子并非是单一纯粹的一个概念,除了泛滥北美各大城市里的“流浪鸽”(类似于流浪猫狗的生存状态),还有野生的鸽子、赛鸽、信鸽、肉鸽、和繁育来作为展示的鸽子品种。不同种类,有着极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野生的Rock Dove是家鸽的先祖,它们顺从、温和、易于被驯化,所以从古埃及开始,它们就和人类社会有着亲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一战,它们甚至是战争的功臣受到了欧洲皇室的表彰。然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尽管它依旧是一些地方邮局的图腾(比如墨西哥),鸽子作为信使的角色渐渐不再被人们需要了。这些被抛弃的鸽子成了城市里的“流民”,才有了令不少居民嫌恶的“流浪鸽”。要说真的如同老鼠传播疾病吗?在成书之时倒也不至于,作者甚至为它们的清洁卫生辩解了一番,可放到近几年禽流感令人忧心冲冲的时期,对城市鸽子传播疾病的担忧也并不过分了。
而野生鸽子本身的生存状态也并不乐观,栖息地破坏大概是野生动物保护里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也实实在在的是这一物种野外种群最大的威胁。而这一种类的近亲——旅鸽,短短百年时间里因人为捕杀导致灭绝这一前车之鉴,也意味着这一类鸟的脆弱。
书中绝大多数笔墨花在了赛鸽身上,赛鸽的爱好者是一个在西方社会逐渐衰落的群体,却在中国渐渐壮大(书中说的,虽然我没感受到)。这群爱好者们用他们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狂热地呵护着自己养的鸽群,对鸽子食物的配比、每日放飞锻炼的时长、参加比赛时的运输时间都有着事无巨细的研究。他们不少是因为儿时的际遇喜欢上了这一种鸟,还有些是在成年后低谷时将其作为精神寄托进入了这个领域,不论起因如何,他们的爱都是热烈的,大量金钱投入和邻居的威胁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这份爱,有些人也因此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专家。还有人因为对鸽子习性的了解,设立了动物保护组织和公司,呼吁政府和企业选择更为温和的方式驱赶那些住在了不该住的地方(如:办公大楼的入口处)的鸟儿。不少研究表明,要驱逐这些鸽子,最好的方法并非赶尽杀绝,而是不投喂。欧洲国家甚至出台了规定,例如在英国伦敦的一些城市公园,给鸽子为食会面临50英镑以上的罚款,这样的举措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
鸽子一直也是人们的食材,原本它们还能和鸡肉一决高下,但在肉鸡养殖批量化、价格低廉化之后,鸽子肉失去了竞争力,成为了小众里的热门。作者在亚利桑那州采访了一名饲养肉鸽的农场主,参观了肉鸽饲养屠宰生产线。虽然作者努力克制了他的个人情绪,却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心理上对这一血淋淋过程的反感。尤其是在写到农场主其实也是喜爱鸽子的这点,总觉得带了些讽刺的意味。
而就我个人来说,那些通过人工选择留下来的奇形怪状的观赏鸽子品种,才是最无法接受的存在。就像折耳猫会受到软骨病病痛的折磨一样,很多观赏鸽子也不得不忍受基因变异带来的种种问题。因为蓬松的羽毛阻挡视野导致视力下降,并不是最糟糕的,有些鸽子经过特殊培育导致喙太小而无法正常进食,这样的生存状态有些难以想象。人们为了私欲,让另一个生命忍受终其一生的痛苦,这比作为食物饲养更加难以接受。
在上述几种鸽子之外,还有一种鸽子是狩猎用的,它们可能是赛鸽、信鸽里的老弱病残者,也可能是街头的流浪鸽,在美国一些鸽子狩猎合法的州,它们随时会面临生命的危险。鸽子爱好者们憎恨那些狩猎者,而狩猎者又在捍卫自己合法狩猎的权利,两方的争执已持续数十年。随着人们越来越无法接受血腥的狩猎,以及动物保护的兴起,爱好者们在未来的胜算会稍稍大一些吧。
这是一本纽约人视角下的鸽子和鸽子爱好者们,英国因为历史亲缘也着了些笔墨,不过中国竟然占了些许段落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在西方社会衰落的文化却在东方获得了新的活力,和许多其他产业一样,欧洲的一些赛鸽繁育公司已经将营销重点放到了这个东方国度,至于未来会是什么样,大概需要一本中国版的《鸽子》来讲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