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枯叶除淤泥
荷花池是巫山中学的最受欢迎的“景点”,每届巫中学子毕业前留影的首选地。我也经常给学生说“当荷叶铺满池塘时,就是你们高考之时。当荷花盛开之际,就是查阅高考成绩之时。”巫中荷花也像高中生一样,承载了些许教育的故事。虽然,无法和清华大学的近春园比拟,也没有产生《荷塘月色》的名人名篇。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荷花池在巫中学子心中的地位,因为她见证学子的成长历程。
荷花是美丽的化身,“亭亭玉立,中通外直,不曼不枝”,引得摄影爱好者纷纷驻足。荷花是教育的象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告诫教师要当蜻蜓,要善于欣赏小荷(学生)的美,二者相互衬托、教学相长。
我无法用更好的语言去形容荷花,也不想让她承载更多的东西。不过,前几天,有工人在荷花池剪除枯叶,清除池塘淤泥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荷花的美丽也有时令的,春夏是她的骄傲,秋冬则是她的痛楚。秋冬之际的荷叶枯黄,毫无生机,有些枯叶已经开始腐化变质,障了路人的眼,坏了池水的质,伤了小鱼的命。既然有这么大的危害,大多数路人视而不见,见而不思,思而不行,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要不要清除荷叶?即使有这个想法昙花一现,看见这么大的池塘,这么多的枯叶,心里犯怵,立即放弃了这不合理的想法。
有四五个工人,用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把枯叶割完。第二天,把枯叶运到树林中,估计可以充当花肥。工人耗费了两天时间把小池塘的淤泥彻底清除了,池底的淤泥给旁边的空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池底的淤泥是隐形的,虽然从池边经过的人群众多,却不易发现。淤泥过多也会影响水质和鱼类的生存。去枯叶难,除淤泥更艰。工人用两天的劳作,是对“路盲者”、“怀疑者”最大的讽刺。怀疑是怀疑者的通行证,实践是实干家的座右铭。
荷花池的枯叶是浮于水面的,显性的,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视而不见,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而学生身上还有那些显性的枯叶被忽视了呢?上课迟到,听课开小差,作业敷衍,用手机玩游戏等等显性违纪行为却被大多数同学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更有甚者,有同学对这些显性违纪行为还在找借口、编理由。比如:“老师你为啥揪着我的迟到不放,我只迟到了两分钟?”,“老师,为什么别人打游戏你没有去调查处理,我的作业也做了的,只是做的质量不太好,你就这样严厉处理,这不公平?”从这些同学的反驳中可以看出存在一种“比坏心理”,认为自己犯的错误比较小,不严重,大可不必劳烦老师大驾光临、大费周章。更认为有比自己犯错严重的同学可能有没有处理的漏网之鱼,大呼不公,甚者产生抵触情绪。
去枯叶不易,但毕竟是显性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跟踪处理,利用外部制度去规范行为,但如果不从思想根源除淤泥很难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要真正“去枯叶”,还需要“除淤泥”。“明知其恶而作之,明知其非而为之”这是犬儒主义的表现。这种犬儒主义让人产生比坏心理。在比坏心理的影响下,一些同学不仅不产生愧疚心理,相反还滋生倒霉心理或侥幸心理。即有部分显性违纪同学被老师发现处理时,认为是自己倒霉、运气差、点子低,比他们违纪严重的同学大有人在,感到不公。吃一堑长一智,估计他们下次违纪时会更加小心,请人放哨、注意隐蔽,提高技巧。没有从事情本身的性质和自我完善的角度去反思,这样的教育效果不佳。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克服犬儒主义的影响,首先应该看清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其次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生涯规划,有明确的理想目标,清楚自己阶段任务。第三,应该具备反思意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不断反省,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才能做到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四,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梁晓声用四句话来表达文化: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学生只有提高人文素养,才能够自我约束、恪守本分、乐于助人。这样外部的秩序建设在内心自我提升的要求下才会得到最大效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才会得到根本性变革,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增强学生自我发展和提升的内驱力。
荷花池的美,不仅在于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更在于有善于观察、辛勤劳作的园丁。只有坚持去枯叶、除淤泥的实干,才有来年别样红的荷花。学生只有不断去掉自己身体上的“枯叶”,不断清除思想中的“淤泥”,才能“亭亭玉立,中通外直,不曼不枝”,引得游人驻足。巫山中学的荷花池也才能产生《荷塘月色》般的名人名篇,荷花池也才可能成为风景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