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本体是不分别的,是中性的,是混元,是混沌,它是无善无恶的状态。
它没有二元对立,不好不坏,不高不低,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善无恶这是本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你的头脑区分了善和恶,一切境遇都是中性的。每一个你看到的 ,听到的, 闻到的,你的每一个眼耳鼻舌身意,你所体验到的这个东西,都是中性的,它本身都是空性的,它没有任何内在的意义。就是你负债它是空性的,你发财了它还是空性的,你得病它是空性的,你健康它还是空性的,你看到的任何事情都是空性的,就是它本身不附带任何的意义在里面,但我们的头脑在区分好坏,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的头脑在区分这个好,这个不好,这个对,这个错,头脑在区分啊。世间的一切都是头脑在区分,世间的一切啊这就是信念,这就是集体无意识呀。所以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感知不一样,就是因为不同的信念。
任何境遇都是中性的,任何境遇都不自带意义,但是你的头脑一直在区分,一直在赋予意义,但你赋予了这个意义都不是这件事情要发生真正的目的,你赋予了这个意义100%的决定了你从这个境遇中得到的结果。
这是阳明四句教头两句啊,讲的非常好啊,这叫体和相。本体无善无恶。相就是你的有善有恶,就是你自己区分了。
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因为你的区分起现行,起了相,各种各样的分别,妄想执着,造就了各种各样的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那如果我不区分好与坏,我该怎么活呢?我不区分好与坏,什么我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不区分好与坏,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呢?
你现在告诉我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赋予的这个境遇的意义都不是这个境遇要发生真正的目的,那我该怎么在生活中活呢?
现在你不让我赋予这个事情的意义了,那我该怎么做?我该怎么在生活当中去行动,去决定?
阳明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啊,什么意思呢?
《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什么对,什么错?良知知道,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良知知道。你该怎么行动,不该怎么行动?
那什么是良知?
良知就是所不学而能,所不虑而知,良知良能。这个地方你简单把良知等同于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走心,有善有恶意之动是走脑,这样你就好理解了。
那就意味着心知道善和恶,心知道对和错,心知道你的最佳利益是什么,心知道你每个当下应该如何行动。
而脑是不知道的,脑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啊,脑它也一直在区分啊,好坏对错高低美丑,但是真正你要听的是心。
也就是良知可以等同于真我,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知善知恶是真我。
就是真我知道哪一个决定对你是好的,哪一个决定对你是不好的,真我知道你这一步走得是对还是错,真我知道你这个决定是善还是恶,就是是不是你的最佳利益,
而有善有恶意之动呢?你可以把这个意之动当作假我。
你的头脑,你的假我一直在区分 我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
真我能看到你的过去, 现在, 未来,真我知道什么是你的最佳利益层。
而你的假我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所以理解了吗?
所以这就变成了你生命当中,每个当下是不是听真我的?
如果你是知善知恶是良知,你就是在听真我的,你就是在走心,
如果你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你就是在听假我的,你就是在走脑,
如何去让自己每个当下走心?如何让自己每个当下听真我的呢?
知善知恶:
1、当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时,臣服接纳,和平去做;
2、每个当下,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你自己最兴奋/渴望/快乐/喜悦/享受的事情,做到极致,对结果零期待;
3、爱自己大于等于爱别人。
这就是知善知恶具体的做法,一共三条。
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叫格物?处理情绪。格物就是格心。
所以格物致知说白了就是把情绪释放掉,恢复自己的清净。
首先来说致知
致 致力于,这是第1个意思,第2个意思达到。
我们说致,王阳明提叫致良知,致知就是致良知,所以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
知是良知,这个知不是知识,不是知识就意味着不是头脑,所以这个很重要
致良知,格物致知的致知,就是恢复你的自性,衡量的标准就是你有多清净?
格就是正,物就是事,这也是王阳明的原话,格物就是正事
所以就很简单了,说明你的事不正。
正因为你是对这个环境,对这个境遇,你起了分别心,起了情绪,所以你要把这个事给它正过来,你要把这个事引起的情绪给它化解掉(这也是为什么要格物 只有化解情绪你才能清净)
那格物到底是什么?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是什么?善是循理,恶是什么?恶是动气。
循理是什么?就是天理,就是你的自性,循理讲的就是你的自性,你的自性是清净的。
你看为善去恶是格物,所以格物就变成了把自己的情绪释放掉,恢复自己清净的自性,这个过程叫为善去恶,这个过程叫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