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如果我们不读书,则如无本之腐木,无源之死水。只有不断的读书,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博闻强识,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认清真理和谬误,以扎实的知识储备驾驭人生。为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培养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勤交流的良好习惯。在高主任的倡导和引领下,在12月10日下午五点召开了级部班主任读书分享会议。
高主任说孩子进入社会出现问题,也就是根部出现问题,和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家长要做的是在敏感期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三观以度过关键期,如何去做呢?高主任分享给大家的书是《孩子,我懂你吗》。
她分享了书中案例一:难以弥合的母女心隙
她那么爱笑,跟别人交流显得很客气,平和的语言和态度好像在说别人的事。她与丈夫无话不谈,但是在娘家,无话可说,甚至不愿回娘家。
分析:残缺的生活概念是一代人的悲剧
书中孩子说:“我妈是个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亲朋关系处得都不好。她是小学老师,因为工作忙,我半岁就断了奶,我妈很敬业,事事争强好胜,连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可是一回家就发火,经常与爸爸吵架,埋怨爸爸不关心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进入职场,走出家庭成为一大趋势,她们对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看待不甚合理。走出家庭既是她们的一种荣耀,也是亲情淡化的诱因。顾不上家庭、顾不上孩子,对家庭的亏欠让她们在物质上过分弥补,导致亲子关系产生嫌隙。
从自身反思,高主任反思因为工作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欠缺,以及自己接下来自己要认真弥补这个欠缺。
这个案例留给我们的反思:理解是走近的开始(有四点注意)
①父母与子女相互理解。
②用心感受,增强自己和家人的家人安全感
③距离阻不断感情的交流
④精神的关照和引领更重要。
高主任回忆自己父亲在第一次坐飞机拿到小面包时不舍得吃带回家给自己的忘事,告诉我们,关怀孩子,距离和时间都不是问题。
再次分享书中案例二:难以脱掉的职业外衣
“说来惭愧,我是有二十年教龄的中学老师,教育出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却管教不好我自己的儿子。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工作上精益求精,但是孩子越大越偏离我对他的培养预期。因为学习,我们的母子(父子)关系都搞僵了,我感觉自己太失败了。”
高主任分析道:合理区分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家庭角色
做一个有理性,更有慈爱与包容的父母。将亲子沟通方式,由"管教"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倾听-理解"的沟通模式,少用"正确"、"应该"之类的价值评判。
分享书中案例三:儿子把我当仇人
父母职业都很不错,爸爸脾气急,要求高。孩子上着多个辅导班,但是学习成绩还是一塌糊涂。晚上,在家玩电脑游戏,家长劝不听,强行断电后跟父母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
她道:无条件接纳是保障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有效的前提
1、父母过于强势,对孩子不是保护而是控制,父母在家庭中能力过强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和无能感。有条件接纳是大忌, “你做到,我就会……”,这是交易,而不是亲情。
2、父母情绪的不稳定,是孩子爱与恨并存的根本原因。
3、真诚面对家庭和问题,积极承担责任,平等交流,共同改进。
做父母要跨越成绩的羁绊
“成绩好”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1、增强自信心,老师夸赞、同学羡慕、家长欣慰、自我满足。
2、成为自己能力提升的羁绊,不能正确看待成绩。
好成绩的取得由多个因素决定,成绩仅仅是个结果,被成绩左右,就失去了透过问题看本质的学习机会。
高主任给大家的几点建议:
1、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对孩子有更大的影响力。
2、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可错位或替代。(家庭教育主要是育人,辅助教学;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学,辅助育人)
3、家庭教育的理念重于方法,方法重于时间。
4、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最后高主任提供了家教诊语:
“好儿不图祖宗地,好女不图嫁妆衣。”教育孩子要自立、自强。
“宠狗上灶,宠儿不孝。”过度的宠爱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尊敬。
“慈母多败儿。”这里的“慈”是指没有原则的娇惯宠爱,会毁了孩子。
“儿女大了三分客。”要懂得尊重孩子。
“抬手不打梳头女。”孩子会梳头、爱梳头时,已是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进行管救时,要注意媒重其人格尊严,不可随意打写。
“要儿身体安,多受饥和寒。”艰苦的锻炼会让孩子更强壮。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要趁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
随后郑老师分享《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
郑老师说自己之所以分享这本书是因为:1、很少看到关于师生的书,尤其是以老师视角去记录自己与学生之间日常的作品。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市面上比较少见。
2、因为大人看小孩子确实是有“上帝视角”的,他们一个小动作,大人就会知道这孩子怎么了。比如上课总喜欢捣乱,莫名其妙撕成绩好的同学的作业,十有八九是缺乏大人的关注;总喜欢欺负女同学,别生气,问问他是不是喜欢女同学。如此种种,只要大人有心观察,就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孩子改正。
然而,事实上,大部分大人总会以“过来人”的姿态教训,而不是教育孩子。
“平等”于是也就变得遥不可及。诸多教育上的问题也就由此而生。
书中王老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老师", 她会坦言自己会偏爱某些学生,碰到"问题”小孩,会抓狂、生气,甚至赌气。
但她也会像打游戏升级一样,遇到问题愈挫愈勇,软磨硬泡也要努力化解。
孩子们原本天真可爱,对老师天然的权威有惧怕感,他们乐意听老师的教导。
但是,并非每个孩子生下来就能拥有很好的原生家庭和通情达理懂教育的家长,老师只能陪伴学生们一段路,家长则会影响他们一生,如果家长做不好榜样,那孩子身上的问题真的很难化解。
有人说,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呀,因为她就是那种会发现学生问题,会追着学生死缠烂打也要让他变得更好的老师。
郑老师提供书中案例分析《大可》
小男孩调皮捣蛋,王老师软磨硬泡就是教育不好,和家长一沟通才发现问题所在,原来大可的爸爸就是个暴脾气,他没有耐心和孩子讲道理,动不动就想揍孩子一顿。大可心理叛逆,大人越想让他好好学习做功课,他偏不,甚至考试成绩越来越差。
三年过去了,大可也要毕业了。王老师感到了自己的无力,她能够送给这个孩子的,只有一个温柔的拥抱。
王老师知道,一个拥抱根本无法抚平大可内心的波澜。眼看毕业临近,大可和父母甚至还大吵了一架,搞起了冷战。有些学生,再好的老师有时候也感觉无能为力。真正让王老师,也让我差点落泪的是,告别时大可写给王老师的信。他在信中说,谢谢王老师一直以来的努力,对不起没能按老师说的去做。
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天真赤诚的小孩子世界,以及一个用爱、善良和真诚守护他们成长的大人。
王老师分别从老师和母亲的视角,将学习、人际相处、情感启蒙、原生家庭等教育和成长问题,用48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娓娓道来,给我们带来无限感动与反思。
隋老师说自己初当班主任,心里很着急,好在做班主任的朋友推荐给自己一本书叫《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自己认真看完,收益匪浅,拿来和大家分享。
隋老师说书中提到班主任要做该做的事儿:
1、职业班主任的两大特征既要懂得自己,又要懂得职业落脚点
2、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
3、学生应该是班主任的主人
班主任要认识到:
1、教师(班主任)做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没有资格引领孩子(因为引导孩子需要很多人去做);
2、教师(班主任)的视野决定了教师承担不了孩子成长需要;西班牙一篇报道,幼儿园教育决定青少年的一生, 3岁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
3、教师(班主任)改变一个孩子没那么容易,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后孩子的内在心理结构基本是稳定的,教师的每次教育活动通常仅仅是对该孩子内在心理结构稳定性的一次表层调节;
3、教师(班主任) "非职业化”的行为长远来看往往酿造出教育的悲剧;
4、学生是班主任的主人,教师的工作是为孩子的成长服务的;
5、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也就是思考搭建怎样的平台更适合孩子的成长,怎样提供动力才能上孩子的成长效果最大化。
隋老师分享书中提到的班会课怎么开,要注意哪些原则:
1、励志性:励志故事、励志演讲、励志名言
2、持续性:21天——习惯养成;90天确定性习惯养成
3、系列性:避免满盘散沙
4、多样性:比如圆桌会议
最后谈了自己的感受与反思:
学生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教师应该就是班主任了。那么,班主任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呢?梅洪建认为,班主在对学生的影响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但他身边成长环境,同学或班级氛围影响巨大,班主任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服务多于引导。
所谓一个不忙的班主任,就是一个高情商、有条理性、有方法的班主任。
隋林海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教导年轻班主任要始终与时俱进,多读书,分享的书目是《凭什么让学生服你》
隋老师讲到书中说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
隋老师讲“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而真正赢得学生佩服的,是老师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一-这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做老师要平等、真诚与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信服
用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要让孩子感受到师恩、师爱。
老师要练好内功要用脑,即用思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心,即心中有学生,老师要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理解学生。比如用心去倾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理解。用情,即用老师的爱学生的一片真情,去调动去发掘孩子的情商。
家长代表听了这几位老师发言后,表示这么好的会议家长朋友们应该多参加,多学习,多交流。非常感谢老师们的付出。
最后高主任总结了本次第一阶段四位班主任的读书分享发言,并诚恳坦言道自己首次发起这样的活动,可能流程规则不是很成熟。大家表示都在这样的活动交流了心得,获得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感觉群体对个人的推动作用特别巨大,收获满满并期待下次的交流分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