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推荐的书单,“无声告白”四个字让我感到不屑,先入为主地以为是一本言情小说,那种看看笑笑抑或是矫情一下的书。对好评与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持犹豫态度。既然推荐便看究竟。
一开始便是“莉迪亚死了,谁也不知道。”直率的开头,让我想知道怎么死的,怎么没人发现她死了,相比其他小说,习惯于人莫名其妙地消失,最终发现结果,显然这个开头更加直率,却仍能够引起我的好奇。读起来,又觉无味,难道直到书本最后才告诉读者莉迪亚终于被发现死亡地点和原因么?再坚持看下去,伍绮诗对于细节的描写,以及借助这些细节表现人物性格,让我佩服。
莉迪亚死了;异类;人性;以爱之名,杀死孩子;人生“秘密”;关于“华裔”;“女性”问题;“标签”问题;存在感;强迫症。这一串儿,一点一点敲打人心。如果说一本书好,那么更有可能是和那本书的共鸣更多。
汉娜,我同情她。没有存在感,总是缩在角落里缺爱的孩子,什么都看的清楚,却什么都默默承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詹姆斯,“上幼儿园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如何让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用拇指不断按压。第一次按下去,你能疼出眼泪。第二次,疼痛略有减轻。第十次,就几乎感觉不到疼了。因此,他不停地读这张纸条,竭力回想过往的种种……”仿佛又看到了自己,我只能想到“生动形象”这个很俗的词来形容伍绮诗的描写,人物栩栩如生。玛丽琳,身为一个女生,职场歧视我感受的到,对于梦想,不要放弃啊,不要像玛丽琳那样放弃了,更不要像玛丽琳那样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是自己长成的,也要继续跟着自己的路生长。内斯,努力考上哈弗只为逃离这个家,我也在逃,想去流浪。莉迪亚,如果你不想笑,就别笑,自由生长才是我想追求的生活。
文中经常有类似意思的句子:“他们都忽略此事,仿佛都忘了,但他们知道谁也没忘。”就是这样一次次逃避,在每个人的心底种下了刺,装作没有发生的样子,让人想要逃离不堪忍受。
希望未来越来越好,生活去标签,自由平等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