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冯仑的《能扛住就是本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一个王石爬珠峰的故事。说他在跟王石爬山的时候发现,”他和这些“业余选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能管理自己。比如说,在山上应该下午五点睡觉,聊得高兴了,有些人八点才睡,那第二天肯定就爬不了了,兴奋过度,睡眠太少。而王石,说几点进帐篷,他就几点进帐篷。
有一次,就是在爬珠峰的过程当中,爬到七千多米的时候,不管外面人怎么吵,说这儿风景好让他出来拍照,他就是不出帐篷。因为在这么高的一个海拔,每动一次,能量损耗就非常大,为了确保登顶,他一定要管住自己。也就是说,为了一个确定的目标,一定要牺牲掉自己的一些临时冲动或者好奇心,约束住自己,管好自己。
当时跟他一块儿的还有另一个朋友大刘。大刘属于兴奋型的,直播登珠峰,八千米以下的时候,都是大刘对着镜头兴奋,结果因为太放纵了没管好自己,到八千米的时候就没劲儿了,只好放弃了登顶。”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名为“棉花糖测试”。可以解释为什么王石注定是能够登顶的那个人。
“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让一群4岁的孩子做出选择,是现在就要1份棉花糖,还是15分钟后要两份棉花糖。解释完选择内容之后,实验人员让每个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屋子里有两份棉花糖和1个铃铛。如果孩子可以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他可以得到两份棉花糖。但如果他等不及,他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摇铃,然后立刻吃掉1份棉花糖。
大多数4岁的孩子做的,正是我们现在认为最没效果的延迟满足感的方法。他们会盯着奖励看,想象它的滋味。这些孩子才过几秒钟就坚持不住了。而那些成功的孩子大多不会盯着奖励的承诺。记录孩子们独自挣扎的录像是很有意思的。出人意料的是,看这盘录像带也是自控力的绝妙一课。有一个女孩用头发遮住脸,这样她就看不到棉花糖了。有一个男孩虽然盯着棉花糖看,但他把铃铛推得远远的,这样他就够不到了。另一个男孩做出了妥协,他舔了舔棉花糖,但没有真的吃掉它们——这预示着他将来在政界会有出色的表现。
虽然这项研究主要揭示了4岁的孩子如何延迟满足感,但同时它也是预测孩子未来表现的好方法。在“棉花糖测试”中,一个4岁的孩子能等待多久,预示了10年后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能否取得成功。等待时间最长的孩子更受人欢迎,学习成绩最好,也很擅长处理压力。他们的高考成绩更好,在测试前额皮质功能的神经心理学实验中表现得也更好。能否花15分钟等待两个棉花糖,能有效地衡量很多更重要的事,比如,一个孩子处理暂时的不适感、实现长期目标的能力如何?他是否知道如何把注意力转移开,不去关注即时奖励的承诺?” ---摘自《自控力》-凯利 麦格尼格尔著
锻炼”延迟满足”的能力是锻炼自控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它是能够决定人一生命运的能力之一。 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诱惑和压力的时候会放弃长期目标,屈服于近期目标的达成,这对实现人生目标来说是极大的危害。
王石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所以他能够抵御美景的诱惑,专注在登顶的这个远期目标上。“延迟满足”的能力是支撑他登顶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王石一定是那个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希望我们都能够成为那个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