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会走的很快;一群人走,会走的很远。”2016年10月29日,我荣幸地被县教育局授牌成立了徐华名师工作室,从此,我在追梦的路上又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
四年来,我带领着工作室的老师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工作室也由开始的11个成员递增到21个成员,遍布全县11所学校。
我们的成长经历也荣幸地被刊载在全国知名的音乐教育类杂志《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年第11期“名师教研室”栏目上。
作为一个县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我经常在想:我能为工作室的老师们做些什么?我又该怎样引领她们?我又怎样让她们领略到教育的魅力和美好,从而获得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四年来,这个问题我有了一些答案,又或许,这个问题需要我用更长的时间来践行和回答。
一、经典共读 积淀学术底蕴
阅读是教师最好的成长路径。工作室建立之初,我们就达成了以阅读为底色,提升理论水平的共识。
四年来,工作室成员们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教学勇气》等教育专著,以及《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学科教学专著。
为了保证阅读效果,由我每周一在微信群里发布本周阅读任务,成员们每周完成一篇摘录和心得体会发到群里,互相学习,互相鼓励,这样细致的过程性管理有效地帮助成员们克服了惰性,顺利地完成了阅读任务。
为了更好地反馈和交流,工作室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如好句分享、书中的课例片段研讨、读书日专题活动、读书心得专题微讲座等。
2017年3月,工作室联合我所在的学校举行了读书沙龙活动。活动中,工作室的老师们就共读书目《给教师的建议》展开研讨。研讨的话题围绕“读书心得”、“读书方式”、“读书愿景”三个层面共十个话题展开。
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朴实真诚的研讨活动刷新了一般人印象中“音乐老师不读书”的认识,展现了工作室成员们的个性追求和独特魅力。这也是我们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由音乐老师们为主角举行的读书沙龙活动。
我们的读书交流一直在坚持,每学期至少会开一次读书交流会。上半年,我们一般会选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活动地点也是因地制宜。
其中,2018和2019两年,我们还来到了县城新华书店中的“塘河书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和“读书日”带来的满满的仪式感,增强了老师们的阅读兴趣,体验到了阅读带来的收获和快乐。
在一次次的读书活动中,老师们的思想在交流,智慧在碰撞,缩短了理论到现实的距离,夯实了理论基础,丰厚了理论积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要继续把阅读之路走下去,让书香成为我们工作室不变的底色。
二、学习交流 感悟前沿理念
对于普通一线教师而言,最需要的,是有能够仰望星空、聆听窗外声音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零距离聆听教育前沿理论,工作室组织了多次外出学习交流活动。
2017年,参加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牵手建湖教育行专题活动,参加市音乐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2018年,参加盐城市小学音乐乡村培育站培训活动等等。
几年来,我和部分学员还争取机会,自发组织参加“现代与经典”小学音乐观摩与研讨会,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国际三大教学法”课例观摩活动,北京柯达伊学会研修活动等等。
为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工作室还定期组织外出学习汇报交流活动,外出学习的老师把学习到的新信息、新理念、新做法传递给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交流所思所得、所感所悟,拓展延伸了外出学习培训效果。
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的学习交流中,老师们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领略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
三、实践研讨 提升教育智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围绕着研修主题,工作室创新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专题实践活动。
教学法研修系列活动。工作室结合阅读书目,开展了三大教学法的研修系列活动。
如:在奥尔夫片段课例教学展示活动中,每位老师首先针对所展示的课例作简要阐述,介绍本课例的教学目的、设计理念、个人设想等,然后开始进行课例片段的展示,每个课例片段15分钟左右。
课例展示活动中,执教者们匠心独具,声情并茂,而其他老师则既是听课老师,又是“学生”,配合着执教者展开教学活动,这种互动式、参与式的方式让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更能切身体会到教学设计的得与失,教学效果的优和劣,从中感悟奥尔夫教学法的先进理念。
在柯达伊教学法研讨活动中,老师们在通读了《柯达伊教学法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后,每人侧重深入研究一个主题,如:“首调唱名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教学”、“手势教学”、“合唱教学”等。然后以微讲座的形式,按照“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的流程介绍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并辅以实例片段带领其他老师参与体验。
这种任务驱动、合作互补的深度研修方式,既有经过内化的理论阐述,也有鲜活生动的课例片段,既接地气又开脑洞,在轻松愉快、互动合作的氛围中,让老师们领悟到了柯达伊教学法的奥妙和精髓。
针对课型的系列研修活动。如何把先进的三大教学法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呢,我们针对最常见的唱歌课和欣赏课两种课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修活动。
一方面是采用传统的上课,评课的方式进行,一方面也开展一些人人参与的、针对某些教学手段的主题活动。
比如在欣赏课的系列研修活动中,我要求老师们每人设计一首音乐作品的图形谱,以“作品介绍——现场展示——分享设计意图”的流程,在“每月一研”的活动作为一个固定的活动项目进行展示交流,每次安排3-4位老师进行展示。
通过这样多看、多练、多体验、多积累的方式,几轮下来,工作室的大部分老师都有了初步设计图谱的能力。
重视交流反思。在每次点评交流活动中,工作室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发言,不打酱油,不当旁观者。很多老师都说,最喜欢每次评课或交流时,大家围桌而坐,侃侃而谈、各抒己见的场景,在思维的碰撞交流中,很多疑惑迎刃而解,很多观点也得到了分享。
另外,我还要求老师们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把本次参与活动的所思所得撰写成一小段文字发到微信群里共享。这样做相当于是二次反思,而且也锻炼了老师们的文字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老师们敢于亮相,积极参与,乐于表达,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四、专家引领 明晰前行方向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得到了市、县相关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县艺术教研员李安贵老师基本每次都亲临现场,为工作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和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研讨,并能作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
江苏省特级教师、盐城市音乐教研员赵继红老师也是多次来到我们的活动现场进行指导。
如:在07年工作室举行的奥尔夫教学法专题研讨活动中,赵老师做了精彩点评和专题讲座。她告诉我们“音乐课每一分钟都重要”,并教给我们如何去观课、评课,她亲自弹钢琴伴奏,让老师们体验在“音乐中走路”游戏的要点,如何让学生有效聆听等等,让老师们深受触动、受益匪浅。
赵继红老师对工作室老师们好学上进、潜心钻研的精神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希望老师们能在主持人的引领下,在工作室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抱团成长、努力前行,做一名有智慧、有魅力、有底蕴的音乐老师。
五、示范辐射 培育教育情怀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四年来,工作室的一系列研修活动及其影响和成绩得到了市县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曾受邀在各级各类的活动中进行展示和交流。
2017年9月,在建湖县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我有幸作为全县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代表做了题为《心中有景 花香满蹊》的发言,介绍了我们工作室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号召全县的名师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燃星星之火,为水乡教育添砖加瓦。
2018年4月,在盐城市小学乡村骨干培育站研修活动中,工作室有六位老师进行了片段课教学展示活动,我还做了《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的专题讲座,从“领悟核心理念”、“把握有效方法”、“遵循基本原则”三个角度,结合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国际三大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9年5月,工作室受邀参加在句容华阳实验小学举行的“镇江、南通、盐城”三地音乐名师工作室跨区域教学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特邀江苏省教研室戴海云老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镇江市音乐教研员梁华等领导、专家莅临现场观摩指导。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融合柯达伊教学法的二年级音乐课《长大要做宇航员》,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
其中,江苏省教研室戴海云老师也针对本节课进行了高屋建瓴而又细致入微的点评。本次跨区域的联合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各音乐名师工作室之间互相合作交流,辐射示范的作用。
在县局的统一规划安排下,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就与和开发区小学、宝塔小学等两所学校签订了薄弱学科帮扶协议。
依托这样的平台,工作室先后组织开展了课堂诊断、读书交流、专题研讨、送教下乡等多次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活动,与乡镇教师们携手同行,让他们在思辨中成长、在学习中顿悟,被帮扶学校在视听中开阔视野、在研讨中开拓思路,。
工作室的老师们也在活动中走进了乡镇学校的音乐课堂,了解到了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困境,在实践中培育了“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教育情怀。
六、且行且思 收获专业提升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写作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写作对一名教师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解剖自己的教育生活的过程。写作是提升自己的一条最有效的路径,一个最关键的措施。
身先士卒我先行。要想工作室的成员能拿起笔,我首先自己要带头写。2018年底,我有幸在一次活动中认识了郭声健教授,在他的鼓励下,从此我便开始积极向他创办的“音为有爱”公众号积极投稿,那是一个音乐教师的伊甸园,也是目前国内音乐教育方面比较活跃的平台之一。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音为有爱”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共有15篇,被郭教授戏称为群里的“写作劳模”。
今年2月份,我还有幸加入了全国知名教师读写团队——叙事者团队,在团队“每月一书,每周一文”的共读共写的引领下,我感觉更有方向和动力了。半年来,我在叙事者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也达到了6篇。
积极引导你能行。我在自己写作的同时,也鼓励工作室的老师们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然后我帮忙修改润色,并发到郭声健教授创办的“音为有爱”公众号上。
目前,也有好几位老师有了收获:金铖老师先后撰写了三篇文章,李佳函老师撰写了《碰铃的启示》一文,冯蕾老师撰写了《致后浪:让所有梦想都开花》一文等等。
各类竞赛展风采。一路成长,一路花香,工作室的成员们在“阅读——观摩——实践——反思”螺旋式上升的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收获。
冯蕾老师荣获江苏省“蓝天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沈福霞、汪亚萍、翟惠娟三位老师在县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沈福霞老师还被推荐参加市基本功比赛,并再次荣获一等奖;
李佳函、张烨、刘艳等老师在市县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金铖、冯蕾、梁国健老师在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荣获“部优”、“省优”的优异成绩;
冯蕾、季美玲、翟惠娟三位老师在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
陈平、李佳函、刘艳、翟惠娟、汪亚萍等老师辅导的社团荣获县优秀社团称号,辅导的节目在市县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
回首四年来走过的路,我深深懂得,作为还远远算不上名师的我,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费支持的工作室的主持人,我并不能给工作室的成员们带来任何物质奖励或是荣誉称号。
我能给予他们的就是精神上的引领,就是以我自己的示范和榜样,执着坚定地引领他们努力前行,让他们相信并懂得,即使是我们这样的教“小三门”的、所谓“副科”的、不受重视的音乐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位置和尊严,追求和梦想!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回首我们的成长之路,我相信,我们曾经付出的所有的一丝一毫的努力,所有的一点一滴的耕耘,在时光的沙漏里过滤后,都将会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前行的动力。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以每一个今天为起点,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铿锵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