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散学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
关于风筝最早的印象就是从这首诗开始。这里的“纸鸢”就是风筝。
一首诗激发一点灵感。校门前是村里最平整的地,没有电线从空中经过,有几棵大树屹立在田间地头。有点顾虑,但也有些好奇。看着眼前的地,搜寻着可以放风筝的地儿。
田里面是不能去的,会踩坏庄稼,但是田间的便道是可以去的。瞄准了地方,接下来就是做风筝了。
班上有同学会做,大致有些印象。回想着他们做的风筝模样。找来扫院子的扫帚,抽出两根笔杆粗细的竹子,从家里翻出镰刀,截竹子最端正的一部分,把这段竹子割成一长一短的两节,就是风筝的骨架。
用竹子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从柴火堆里找最细的柴都比竹子粗,而且还弯弯曲曲,好不容易找个端正一些的,在手里掂一掂重量,还是比较沉。想到风筝是要飞上天的,那么沉,心中就早已经把它个排除掉了。
看见过鸡毛上天的,还没有见过柴火棍能飞上天。所以我要找最轻的材料,翻来翻去,看到了院子里的扫帚,算是满足了我需要材料的需求。
骨架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风筝面。翻出书包,找出最大的书,小心翼翼拆一张下来。线绳早已经想好了,妈妈的白线疙瘩,要多长就有多长,到时候比划着剪就行。
不一会儿,所有材料都已经准备好。做风筝开始啦!妈妈的白线也是固定骨架的最好材料,为了绑牢一些,缠论好多道,心里,手里,用了很大的劲,就是要把它绑牢。细细的线勒的手指发青,一道深深的沟,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把风筝做成。生怕使的力不够,绑的就不牢,飞上天空散架了,那就前功尽弃。
骨架是绑好了,纸也拆了下来。新的问题来了,如何把纸粘到骨架上成了新问题。浆糊只有学校老师有。放学时,只是一心想做风筝,忘了还要粘的东西。早知道问老师要一点。
办法总比困难多。想起妈妈粘东西时的办法。找来一铁勺,抓一把面粉,从酸菜缸里舀一点浆水,再生一堆小火。铁勺挨着火焰,边搅边加热,自造的浆糊就成功啦!在骨架上涂满浆糊,把纸粘上去,使劲压,感觉能竹子粘在了一起,小心翼翼的拿起来,拿剪刀剪出个五边形的模样。
心中所想的总是不按想法来。虚空的地方剪起来容易,靠近骨架大地方,剪子还没有挨上,就有翘起来的感觉。要小心更小心。提着心,吊着胆,好不容易剪出个模样出来。小心翼翼放好风筝,赶紧擦擦脸上的汗。我的小风筝总算是成功了。
妈妈的白线,是最奢侈的资源,那是用钱买来的。在我的手里,成了风筝拉线。线不知道多长就算可以,自个估摸着来吧!多余的可以缠在手里。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试飞的时刻。看着自己的风筝,有点怀疑,放在地上,是否能一下子飞起来。屋檐下,是高高的台阶,干脆放在台阶上,作为试验场,接下来的一刻是让人激动的,感觉风筝已经随着身影飞上了天空。心中默念着三二一,给自己打气。
“跑!”
我举起线,往前冲,生怕风筝掉在地上,把线举得比头顶还高。那一刻,想到风筝飞上了天空,我就可以转身看看惊艳的一幕。我期待,转身的那一刻,院子就那么大,从南到北,马上就要到院边了。只能回头,别无选择。
我想要的回头,可转过身,我傻眼了。原来我是拖着一个十字星的竹架子在跑。极力搜寻我的那崭新的一张纸,柴火堆上挂着的那风筝面格外的刺眼。原来呀!风筝已经上了柴火堆,我还在跑。
我的风筝在柴火堆上,我的骨架砸在地上,手里缠着线把手勒出来一个大圈。白线蒙上了一层脏兮兮的黑,那是我手上的污,沾染了线的白。
我失败了,风筝压根就没有飞起来,只是我还在费力地跑。
心有不甘,又能怎样?
伸手拿下那张纸,我在寻找原因,看着纸上那一道本来对折出来的痕,还有装订针的四个眼,我认为可能是那几个眼漏风。骨架上一层浅浅的膜,我知道那是自制浆糊变干后留下的痕迹。说明,我粘的也不牢。可能,我刚起步,纸已经飞了,而我还在拖着骨架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所用的材料样样都不行,只好作罢!一圈圈取掉缠在手上的线,有一丝丝疼。我的风筝梦就那样轻而易举的放弃了,从此再也没有提起过做风筝的事。
多年过去了,看着天空中飘起的风筝,就让人想起学古诗,做风筝的那段印象。
每每回家,从校门前经过,总能勾起一点点回忆,仿佛有风筝飞过。回过神,才发现只是一点点幻觉而已。
失败了,后来也尝试过几回,都没有飞上高高的天空。有些不甘,但那是事实。自己安慰自己,原来我呀!试过,就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