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朋友告诉我一个陶艺界的故事——
爷爷今年已经七十岁了,他所做的陶器、瓷器全国闻名,每年都要来东京的百货公司开展览会。他在我们家住一晚,隔天就回乡下去。
我们家的小孩很喜欢这位爷爷,因为爷爷常把一些素描给小孩看,惹小孩们的欢心。
一次,我们全家到爷爷的工作室去做客,见他全神贯注在陶器上画画,表情投入,顽固又严肃,吓得孩子们一跳。“从前这些陶器都是粗品,现在卖得那么贵,我做了却觉得没意思了!”爷爷喜欢喝日本清酒,醉后,总发几句牢骚。
家里有收到爷爷寄来的包裹,打开纸箱一看,却是些碗碟和茶具,爷爷说:“卖剩的,你们用好啦!”
那么有名的人做的东西,我当然收了起来,向爷爷说:“不能让小孩子们用,打烂了多可惜?”
爷爷听后大喝一声:“你说些什么鬼话,有形状的东西总会坏的,从小开始不用好的东西,长大之后眼光就不够!”
从此,我们家用于吃饭,喝茶的东西每个都是八千日元(合人民币467.3元)以上。
小孩子们也记得爷爷的教训:“那是些身外物!”
2.
能让挑剔的亦舒称赞的女子不多,章小蕙是一个。
不了解她的人只注意到她的好身材和满身华贵的行头,除此之外,她的艺术品位和才华更令人钦佩。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她的好品味,来看看是怎么形成的吧!
她的爷爷曾是民国时期的高官,也是一个文人。章小蕙的父亲章建国原籍上海,后移居香港,16岁又举家移民加拿大。章建国曾是《文汇报》加拿大版的主编,后来又一手创办了加拿大第一家中文电视台。
移民之前,章小蕙一家住在九龙塘大宅。1963年出生的章小蕙从小衣食无忧,平时有司机接送上下学。
4岁开始,她跟着妈妈在香港老牌百货美美和连卡佛选购衣服,“每次跟在妈妈身边花上好几个小时”。
但她小学六年级就不肯再进百货公司,而是改到兰桂坊外国设计师开设的店铺选购衣服。她还曾经“穿著白色圆领短袖t恤、下配橙色热裤,外加同色小短裙,跑遍东京”,遍访最有意思的潮店。她会和女伴们研究如何将Chanel搭配的不作流俗。
她十五岁开始收集时尚杂志,全部分门别类整理好。她说自己的时尚品味的培养很简单,就是看国际上一流的杂志,包括冷门的杂志。
她曾帮自己的阔太太朋友们作治装顾问、买手,赚取佣金,一度做得还算不错。
章小蕙自小生活优渥,混迹在各大奢侈品牌里,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在一众饿得瘦脱了相的女明星里自成一派,丰腴像个饱满透亮的水蜜桃。
3.
听了上面两个故事,那么好品味是不是就与我们普通人无缘了呢?普通人如何修炼好品味呢?
所谓的好品味更多还是一种对于美的鉴赏力,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受众。曲高和寡也罢,无需理会旁人指点。盲目跟风潮流本身就是内里的缺乏和审美的不自信。
一个大前提是,你得见的足够多。好品味到底还是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上,你没法跟一个刚满足温饱的人去谈什么审美。我也不建议月薪四五千的人花掉一半的工资去追逐什么大牌,什么轻奢,那些本身就不是卖给咱的商品。富人眼里4000块和40000块的商品没有区别,而普通工薪阶层就没这能力了。
财力有限,我建议你多读书,这是最便宜的提升自我的办法,免得别人说什么你听什么,没有一点判断力。同时,在买东西上尽可能去追求性价比,简洁大方。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还是经典简约的款式耐看。
最酷的时尚,是你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时尚!
(注:第一个故事来源于蔡澜的《我喜欢的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