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想法比较碎片化,集中写一篇。
关于规律
因为我们是这规律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很难抛开自己在规律中起的作用。我们要找到更高级的审视来找出规律。我们是规律的表现者,而不是使用者。我们使用简单的规律就是一种不简单的规律的表现。
虽然马哲里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的运用适当地改造世界来达到人类发展需要。但规律不是只存在于自然,或者说不应把人从自然中提高,动物比我们更好地运用规律,只不过我们定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发展过程也存在规律,就需要用更高层次的视角看待它。并且随着复杂度不断提升,意识级别不断跃迁,会有更高层的规律,这也体现了我们的局限性。
关于运动
物质的基本属性是会变的,在历史的长河里,粒子构成的不同物质,在宇宙中的比例是变化的,虽然时空无限,但有限局部内,较大的局部,还是有比例的,物质种类的变化已是个漫长的历程:天体的形成和发展,元素的变化。
不过这也还算短暂的,我们业已发现和未能发现的粒子的属性,较物质更为基本和看似不变,在更宽的时刻跨度下,它们也应是变化的。用演绎推理也可看出,如果马原中世界是运动的,那么我们从真实世界发现的规律也应是可变的,只不过在无限的时空里,我们能感受到的世界是相对静止的。
假装很高端的样子。黄线代表基本物质的规律,蓝线代表生物的规律,红线代表人类社会规律。后两个好理解,相对于生物进化展现的规律,人类社会规律交替显得更快速,我想表达的重点在于基本物质的规律也是运动的、变化的,只不过它太基本,以至于人类可能感觉不到,除非有这样的意识后去研究观察,才可能发现它。
关于意识
以目前意识等级提升的速度,复杂度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提升着,像指数函数,时间的量度从亿年到千年,意识层级跃迁的下一个量度差不多该是百年,当然没有依据做这样的猜想是意义不大的。越往后发展,我们的时间量度越小,但又不会停(也许会),时空会至少有一方将变形(以我们现在的角度看)。
我们,不是我们,是超越了我们这个层级的意识会更为接近真实,这是意识回头到零级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创造的更复杂的真实。对于延伸到这两方面的范围边界,其实说得是一回事,而中间部分的目的,是要,不是主观要,是如时空一样向无限拓展意识维度。
但又回到无限问题上,我们能感知的无限是持续的动作,因为和时空的特性相关,可我们却无法真正体会无限。意识维度就是这种体验的途径,然而作为过程一部分的人类是无福消受了。
本来想画个空间-时间-意识三维图,但是想不出该怎么表示三者关系,时间-意识面应该是随时间提升,但应该是个面而不是线,即意识级别不是全部提升,而是极小部分;空间-意识面应该是由大面积到集中,但有较大面积和散点的并存,即物质、生物、高级生物的区别;时间-空间面则是随时间扩大空间,反之如是。
关于思维
每当有新想法时,前提条件一般都是感性增强,然后思考,对于前因感性,它是起助燃作用,还是理性是从它中来的。产生灵感是感性过程到理性过程的转化过程,感性过程负责提供感觉、感受,并使之内化。人自行内化是动力不足的甚至不会起反应的吧,诸多例子可以证明。但这反驳了考试时临场发挥,比如作文,只能以几行字的内容产生内化,就需要很多自觉的感性提升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理性过程。
通过搜寻客观世界事物,或脑中存储的表象,并通过思维把找到的底料组合起来,目的是表达感受,是反馈阶段,本来想到更多,结果忘了,说明灵感具有突发易忘的性质,也是因为这种内部产生不强烈,如果没有通过低级神经反馈到现实世界,可能就消散了,但下次相似的情境下再次想到时,会记得以前想过,但在这之前,消散的灵感可能不会起到什么作用。
以上粗略地阐述后,从以上观点的角度看,我们人类活着的意义好像被解释了,生命体的意义好像也不过如此——接受和反馈。
从碎片思考中也能看出一个思考演变的过程,近半年我爱问别人的一个问题是“你脑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看似碎片的思考,都是为了填充脑中思想框架的,即血肉,而框架就是一次一次质变得来的暂时可以囊括已有思想的骨架。
今天就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