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面无表情,微笑只是嘴角上扬一点,眼睛微微眯一点,为什么这样一点点的区别就会让我们感受到美,让我们愉悦?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答案只需要一句话,但是我想用更深入的方式解答,因为用来解答这个问题的原理太普适了,可以用它来解释的事情太多了。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如果你出生后,你遇到的人总是在打你骂你的时候对你微笑,总是在帮助你,满足你的需求的时候对你怒视,你还会觉得微笑更美吗?
虽然这不太现实,很难想象,但是我的答案是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你会觉得愤怒的表情是最美的,微笑的表情反而会让你不爽。
所以,我想讨论的其实是这样一个原理,相关性。
当我们看到别人向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的要求往往会被接受,当我们看到别人对我们愤怒的表情时,我们接下来往往会受到伤害,我们的要求会往往会被拒绝。当这样的事情重复的发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规律,我们会用这个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所以,我们会根据愤怒的表情,预测到接下来发生让我们不愉快的事情,会根据微笑的表情,预测到接下来发生让我们开心的事情。
当我们在内心愉悦的时候,会自然地流露出微笑的表情,我们并不是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面部肌肉,我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这都是本能的作用,在不同的情绪下,我们脸上的肌肉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恰好在心情愉快的时候,我们的面部肌肉做出的反应呈现出了微笑的表情,而心情愉快的时候,我们会对别人做出友善的行为,对方看到我们的表情,和我们友善的行为建立起了相关性。
说到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从前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对演员来说提升演技是那么难的一件事,只是控制一下自己的表情而已嘛。后来我才明白,我们人的面部肌肉如此之多,想要刻意的控制自己的表情,表现某个心理状态,而且让人不觉得假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内心达到那种状态才有可能,如果内心进入了那种情绪,不需要控制自己的表情,自然做出让人信服的表演。
当相关性在我们的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时候,相关的事物的属性会互相融合,最初让我们愉快的事情是基本需求的满足,但是和微笑的相关性建立以后,微笑本身也可以让我们愉快,接下来,我们生成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看到别人对我们的微笑会变成我们的需求,我们会想要更多的人对我们微笑,即使那些人并不会真正对我们提供帮助,仅仅只是微笑而已。
相关性被我们用来预测未来或推测未知,自然科学就是这样,通过观察到事物的规律,提出一个理论,并反复验证,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用对相关性的观察能力来衡量,我们用来测量智商的题目,往往是一些看似没有规律的图形,我们需要在这些图型中发现规律,用来预测下一个出现的图形的样子。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应该在生物课上学过条件反射,这其实是一样的原理,当一件事情总是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发生,具有智能的生物会学习到这个规律,并用它来预测未来。狗在发现了铃声和食物之间的相关性后,听到铃声后,预测到接下来会得到食物,于是进入了准备进食的心理状态,流下了口水。
当一件事A总是在另一件事情B之前出现,我们就会用A来预测B,慢慢的,看到A后,即使没有看到B,我们也会得到和看到B同样的感受。相关性建立以后,如果我们原本追求的是B,A也会渐渐变成我们的追求,如果我们厌恶的是B,A也会渐渐让我们厌恶。
有时候我们会犯一些错误,把不相关的两件事关联起来,比如院子里从来没有开过花的仙人掌开花了,接着你遇到了灾难,你会把仙人掌开花视为不祥之兆,这就是把碰巧同时发生的两件事误认为相关。又比如那句著名的古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就是把相似性误认为相关性。我们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中包含大量把相似却并不相关的两件事联系起来的例子。错误地把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并用来预测未来,推测未知,肯定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相关性可以用来预测未来,但是并不一定可以用来改变未来。
相关的两件事A和B,在简化的模型下,有3种可能的关系,第一种是A导致了B,第二种是B导致了A,第三种是另一件事C同时导致了A和B。如果我们想要通过改变A来改变B,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有效,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是没有用的。可是现实里A和B的关系更多的是第三种情况,这里面的C我们往往无法改变甚至根本没有发现。但是我们却总是倾向于犯下这种错误,即使被一次又一次验证失败,当再次遇到另一个相关性的问题,还是会陷入同样的误区。当然,我不是说要完全否定这种行为,因为毕竟A导致B的情况也是可能存在的,但是应该抱有正确的预期,明确错误判断的风险,因为导致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往往是深层的,不易察觉和改变的。
到这里本来是应该举几个例子的,这样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理解,但是我的懒病犯了,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