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带你走进孩子的心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为人父母者,几乎都能给孩子充足的生理营养,让孩子顺利地成长身体。可是,心理营养呢?家长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如何给?在每个孩子成长的阶段有着其独特的心理需求,若抚养者敏感的捕捉到并满足他,会使孩子内心充盈,信心满满的开启他的人生之旅。如被忽视,也许,孩子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来修复。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但作为同样的人类,我们的心理是有着共同规律性的,它有所有人类都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心理特征完全一样的人,这也是心理的个性差异。
心理发展是终其一生的,但并不是随着年龄逐渐增长而稳步前进的。有的时期发展得非常快,而有的时期会发展得很缓慢。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经常很容易被父母忽略,很多人会认为孩子太小不懂事,只要不让其饿着冷着就行了,可0-3岁恰恰是我们一生中心理发展最快速的几年,经常被称为发展黄金期,而3-7岁被称为白银期。一直到伴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心理发展达到最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时处于平稳发展,而老年走向下降趋势。
如果在我们十八岁以前人格发展完善的话,那么,后续的发展才会很顺利。所以从婴幼儿阶段开始,我们就要懂得孩子心理成长需求。我把0-12岁心理发展的需求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
0-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一生都会有缺憾。这个时期妈妈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他的全世界,如果可以,做三年的全职妈妈一定是此生最好的决定;如果妈妈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应酬也别出去了,妈妈就算蓬头垢面都无所谓。因为孩子0到3岁的时候,你要每时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他也不会嫌多。
我去开展讲座时经常有人会问,新生儿会不会被宠坏?
每次讲课我都会做个调查,孩子哭了我们要不要马上去抱他?我问那些说“不抱”的父母,是什么理由支持你孩子哭了不应该去抱他?父母的理由大多数是“孩子哭一哭没关系,还锻炼肺活量,抱多了就被惯坏了,得经常抱着。”好吧,我暂且不谈你是否要培养下一个帕瓦罗蒂,抱多了就放不下手了,是在大人的角度上想还是婴儿的角度上想的呢?其实是不希望自己累着是吗?一个婴儿真的有那么多的心眼儿吗?新生儿从来到这个世界发出“哇哇”的哭声时,他就是在用哭来和世界互动连接,他期待哭声能有人回应,从而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信任。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的品质,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生命会活的非常积极,充满希望。反之则不敢抱希望,一旦遇到挫折或是压力,就无法承受,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放弃活着的希望。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埃里克森同时也把婴儿前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表现为: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而发展出来的良好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证明希望品质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多么重要。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了解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和无助感,在人类历史上遭遇的数次特大地震中,我们有看到过一些生命奇迹,他们在地震废墟下顽强的活过72小时以上,并成功的被救出。这些幸存者,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坚持下来的?很有意思的是,不同地域、文化、民族、语言背景等等的存活者,几乎都有一个类似的答案:“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我的!”这句话就体现出信任,一种坚信!因为相信,所以有了希望。那些经历过无数次失败都没有放弃的人,除了坚定的信念,便是心中的希望。
六个月以下的婴儿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安慰能力也极其有限,完全依赖成人。经常被拥抱和安抚的婴儿哭的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独立。在人生最初的那个阶段,因为妈妈无微不至的照看,孩子内心就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内心就孕育着希望的品质。他会因此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友善和美好!
第二阶段
3-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
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因为3到6岁时,孩子的探索欲望开始形成,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老山羊爸爸“是个网络作家的名字,代指"一个有神奇力量的人。")在,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记着是鼓励探索而不是担心孩子犯错,可以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正在努力的沿着电视柜往上爬,好不容易眼看就要够着放在电视机上头的那盒小熊饼干了,这时候你看到了会怎么做?一个箭步冲上去把他抱下来然后非常大声的警告他:再也不许爬这么高了,记住了吗?摔坏了怎么办……然后有的孩子就被你吓坏了,越来越胆小,有的孩子会发现自己努力去做的事情突然被中断非常的受挫,哭闹着还想往上爬。好吧,一个好端端的有着探索兴趣的孩子就这样被妈妈或看护者一点点的扼杀了,等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就会开始咨询,我的孩子很胆小,请问怎么办?
0-6岁,就打下了人生最重要的基础——人格基础。6岁以后,孩子开始知识和能力的迅速积累,直到走向社会。如果把我们的人生追求归结为成功和幸福两个方面的话,0-6岁的成长经历更多的左右了我们是否能够幸福的能力。
第三阶段:
6-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6到12岁的儿童期,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真的喜欢他。因为儿童进了学校以后,老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评价,有的孩子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负面的打击,或者觉得不如别人。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从家长眼里看到,爸爸妈妈不会讨厌他,不会不爱他,给他一个可靠的保证。但是儿童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招人烦,讲话颠三倒四,脾气也大,家长经常会不耐烦,但是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犯了错误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绪里理解他。孩子的自信心也就是在父母一再的确认和赞赏中建立起来的,除了一时的成绩,父母更应该多去看到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让孩子知道他的独一无二,为自己生命的存在而骄傲,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不会自卑。
第四阶段:
12岁以后:实实在在相信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他可能永远也长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开始从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要知道,所谓的青春叛逆期无非就是一场权利的争斗,一个生命开始想要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他不想被控制。如果父母不相信也不愿意给到孩子一定的自由,那么,接下来就是各种不和谐的反抗,迷恋游戏,辍学,离家出走,甚至有的孩子还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控制,你们不是想要赢我吗?我死了让父母痛一辈子,我就永远的控制了你们。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作为父母,我们是要赢得孩子对我们的尊重和爱,而不是要去赢了孩子。
我们要理解随着孩子心理的发展,父母要逐渐松开自己控制孩子的手,一点点的做到天高任鸟飞。父母控制和孩子自主管理的阶段如下:
父母控制(6岁前):各种事情的主要决定权在父母。
共同控制(6-12岁)在许多事情上,孩子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儿童控制(12岁以后)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了解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需求,才懂如何去看爱,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因为自己的成长去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成长了,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感,如果父母更多的去关心自己的成长,就不会成天盯着孩子,这样才可以给到孩子更多的空间,爱他,就是懂他,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去伤害他。因为家是港湾,爱是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