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教学目的:
1,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用多种表达方式烘托情感的写法。
2,再次朗读诗歌,把握语言形式特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独特地域风俗。
3,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
4,延伸阅读,把握“小我”融入时代“大我”的一类文章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背景介绍,营造氛围
1,播放《南泥湾》,出示歌词。打铃后:同学们,上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章,课题叫做《回延安》,板书。
2,请读课题。你判断诗人是哪里人?为什么用回这个字呢?我们来看看诗人的简介。生长见闻,与延安过往,红色背景。介绍白毛女的故事
3,介绍背景:50年代历史环境下,“歌颂”成为当时文学创作最高昂的声音,用诗歌来表达,更是作家们常常采用的方式。可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启蒙成长的知识分子,缺乏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胸中的情感急于倾诉,但常用古典辞赋或者旧体诗文的形式创作,远离劳动人民,在表达方法上也常常流于形式。这时,贺敬之采用“信天游”的方式,有内容、有情感又让群众觉得亲切。
4,同学们,我们带着情感来读一读这首在那个时代最具生命力的诗。师生合作,我们一人一句,最后一段一起重复一遍。
二、朗读诗歌,走近延安
1,:诗歌分为五节,请梳理各节线索。回—忆—聚—看—颂【板书】
2,各节中,诗人又是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一节。
3,师生讨论:喜悦、激动。读,读出喜悦,激动。【板书】
4,读一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
5,小组讨论,教师板书。
小结:五六十年代,“歌颂”是文学作品主旋律。这首诗,也表现出诗人直接、热烈的抒情姿态。让我们再读一读诗歌最后一节。
三、品味语言,学习表达
1,单元导读其中一点是让我们把握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烘托情感,直接抒情的句子有: 。也有多种描写来烘托情感,同学们小组合作,找一找有哪些描写,烘托了什么情感?
2,过渡:当我们写作时,也要运用多种描写,多种表达方式来书写自己的情感。本文除了表达方式运用巧妙,“信天游”的形式也很让人亲切。信天游的形式使怎样的呢?谁知道?
3,课后习题,全诗采用“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补充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比如第二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树梢树枝都是同一个树根发出的,来比喻亲人之间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的亲情。请你找一个起兴句,说说你的理解。(两个同学)
四、课外阅读,体会精神
1,过渡:同学们找的真不错。正是这种贴近人民的形式,让人民群众的感情都有了喷薄的出口。诗人的情感就是时代的浓缩,是历史、时代和现实的化身。当个人毫无保留的参与到时代的宣传之中,原本小我的抒情就具有了时代大我的豪情与气魄。
2,这类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学过的《白杨礼赞》,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的独特认识,表达对勤劳的农民、抗战的士兵的歌颂,本学期要学的《安塞腰鼓》和《壶口瀑布》也是这一类。
3,同一时代歌颂延安精神的诗文也有很多,课后习题六也有推荐【ppt课后阅读推荐: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婧华《小米的回忆》、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接下来的时间:我们来读一读贺敬之的《西去火车的窗口》,感受这首诗中包含了怎样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