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你今天审美了吗
一、谁在审美:
1.审美是一种不带实用功利目的的情感活动。
审美指在欣赏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人感受、体验、欣赏、评价、创造美的活动。
审美活动不需要通过概念来表达,不需要判断、推理;是通过生动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和情感活动,通过形象思维获得审美感悟和审美享受,是非物质功利的或超物质功利的。
2.与外物构成审美关系的活动就是审美。
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审美鉴赏以及贯穿其中的审美心理活动都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主客体的统一,只有当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同时存在,并建立一种审美关系才能算是审美活动。
3.没有审美态度的审美就不是审美。
审美态度指人们审美地对待事物的态度,即以非功利的态度对待事物、对象。审美态度受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影响,更受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影响。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1.看山看水实畅神。审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情感关系状态。
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使人摆脱庸俗、狭隘和自私,使人择真而求、择善而从、择美而爱,使自己的人生进入诗意的栖息地,超越功利的世俗生活,获得丰富的精神体验。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智慧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自己的智慧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愉悦自己。
3.审美需要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格美、品德美。
三、一片风景,如果没有人去观照,它就失去了”见证“。
1.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审美主体:审美的人,即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对应,指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对象。
2.美是审美主客体互动的产物。
四、为什么文人偏爱竹
1.竹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指事物对人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心理效能。审美价值取决于对象结构和主题需要。
2.重视审美价值,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特点。审美价值虽无用,但是却给人以愉悦的情感,能满足人精神需求。
五、距离产生美。
1.审美距离是一种审美力度。审美距离指审美主体与什么客体之间的距离、间隔。包括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心理距离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在情感、观念、经验、态度上的距离;时空距离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不同的景观;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正确把握审美距离才能获得美感。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是获得美感、领悟审美对象的意蕴的重要前提。
3.充分利用距离去发现和捕捉美。无论是欣赏自然美还是欣赏艺术品都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
六、人间万象模糊好。
1.朦胧往往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美从表现形态上划分,可以分为优美、崇高美、悲剧美和喜剧美等,从审美对象的特征划分,可分为朦胧美、含蓄美、缺陷美、富贵美、质朴美、幽默美等。
朦胧美是一种不真切、不确定的美,依稀、恍惚、隐约、空灵、飘渺、模糊、迷离如雪泥鸿爪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其特征是审美对象的模糊性、抽象性、内容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形式的变幻莫测、扑朔迷离,诡异离奇。朦胧美更容易将人带入一种意境。
2.朦胧美来自于人的审美错觉。审美错觉是一种蕴含在我们的想象世界中,若隐若现、形态朦胧、若即若离的不可言状的审美感受。
3.人类情感的逻辑、心理的法则原本就是朦胧的。朦胧的事物给人的美感不仅在于一种意境和错觉,还在于人类情感的逻辑、心理的法则原本就是朦胧的、模糊的。
七、”不著一字“如何”尽得风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诗须求含蓄,要用烘托得笔法,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不须作者直接诠释说明旨意,或评论道理,要让读者自去心领神会。
1.含蓄往往能给人带来意味深长的美。含蓄就是把情感、意图、意蕴、意境隐藏起来,蕴含起来,让别人去自己体会、琢磨,就是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耐人寻味。朦胧美也是含蓄美的一种表现方式。
含蓄在表面的形象背后隐藏深层的含义,让人真正触动的地方不在表面,而在背后。
2.崇尚含蓄和含蓄美,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魅力。文似看山不喜平。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意贵透彻,语忌直率。
八、断臂的维纳斯:缺陷美。
1.残缺美只是人们心里追求”完美“的一种表现。缺陷美,是事物的缺陷、残缺,并不影响它整体的美,反而增加其魅力的一种审美特性。是因为这种残缺的美丽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艺术家和欣赏者可以驰骋自己想象的翅膀,可以构筑自己心中的完美。
2.缺陷、残缺给人真实感、亲切感。
3.缺陷美的存在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