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美形美态学问多(什么是美)
一、美之众说纷纭
1.西方视野中的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从宇宙的自然角度追寻美。
苏格拉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美就是“合适”,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理念的世界,即真实;现实的世界,即影子;艺术的世界,即影子的影子。美就是美的理念本身。
康德:从人的心灵能力出发认为:美是无目的的目的性。
黑格尔:辩证唯心主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马克思:生存在审美的前提,美依赖于人类实践。
2.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美: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审美范畴。
当前流派:(1)主观说:美等同于美感。片面。(2)客观说: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意识的作用。片面。(3)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美只是艺术的特征,它离不开审美对象即客体,也离不开审美的人即创造和欣赏的人。(4)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说李泽厚,强调美的社会实践,否定美与主体情感、兴趣等方面的联系,忽视审美客体的自然属性。
3.阿喀琉斯的脚踵:
美没有标准化的定义,只要我们能感受到美,享受生活中的美,并能够美化自己的生活即可。
二、你能从美学中学到什么。
1.不懂美学,你就不能解释这一切。生活中有太多关于美的知识,只有初步了解美学才能解释审美现象。
2.学习美学能帮助你成为审美的人。美是保证人们生活的美满的重要元素,发现、感受、体味、探索生活中的美,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3.学习美学能够让人获得自我的提升。人能够获得美感,源自于内心对于美的事物的感应,这种感应能让人肯定自我的内心,并获得自信,能够完成对自我的生成和塑造。
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1.青山的妩媚就是自然美。自然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的美,是审美活动中队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未经人化的江河湖海、名山大川,已经人化的亭台楼阁、寺观桥塔都属于自然美。
2.自然美的魅力来源于自然物的形式美和人文性格。形式之美,变化之美,人文之美。自然美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自然美的根源。
3.自然美是人类美感的最好源泉。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
四、狂热的骚动:艺术美。
1.《第九交响曲》带给人们强烈的艺术美感。艺术是艺术家从艺术角度对生活的认识与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形象之美: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文学等等。
艺术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再现于表现,内容与形式,真善美与知情意的统一。
2.艺术美对于大众往往具有勾魂摄魄的作用。艺术美中熔铸了创作者强烈的情感,使人感到悲伤、喜悦、愤怒、忧愁等各种情绪,从而认识人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进而生活内在的精神世界。
艺术美需要会欣赏。
3.《第九交响曲》虽美但不能复制人们的真正情感。艺术来源于现实,艺术美不可能离开现实美并无法穷尽现实美,但艺术美绝不是现实美的复制、模拟,它熔铸了艺术家的心灵,是艺术家对世界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生动展示。
五、人格之美
1.人格是社会的核心。
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总称,指人的道德品质,指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
人格美指人的品格和品德美,标志着人在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方面达到的高度,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行为习惯。
2.积极地与命运抗争还是微笑着接受苦难。
人格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要想人生过得幸福美满,就需要一个健全的人格,善于在生活中扬长避短,掌握自己的命运。
3.抨击黑暗不如去创造光明。
美学的三个问题:真善美,思想真,情感善,品德美。
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一要培养弹性人格,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二要择优汰劣,淘汰不好的人格;三要不断学习,丰富自我;四要从小事做起,优化自己的人格;五要融入集体,相互塑造。
六、美的秩序
1.整齐一律与错杂变化:都是一种美的形式。
2.匀称和均衡:匀称体现的是事物的比例关系,拥有比列的事物更容易具有美感。对称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也给人以美感。
均衡是指视觉重量的相等。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
3.节奏和韵律:属于美的形式因素变化运动的规则。
4.调和和对比:调和把两个相接近的色彩、声音、形体并列在一起。对比把两种极不相同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互相比较,色彩、声音、线条、形体、性质等都可相互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