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出来点点红
照进妹房米海空
米海越空越好耍
只愁命短不愁穷。”
一.
《九重山》的歌曲想起时,电影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很少看纪录片,尤其是这样让人揪心的片子,沉重的情绪总会想到太多不好的事情。
从《鬼乡》到《三十二》再到如今的《二十二》,每一个关于慰安妇的电影一上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成为热搜榜的话题。
“慰安妇”这三个字,只要被提起,多多少少会带上“中国耻辱”的标记。只要被揭开,连血带肉撕开的就是那段假装尘封多年,似乎忘记的回忆。
他们,好像从未被遗忘又好像从未被真正记起。而这些人,只属于二十万分之一。
正片共计99分钟,最后满屏滚动的都是众筹资金者的名字,32099人,时常4分多。
电影结束时,仍能听到很多人的唏嘘叹息声。
二.
电影中有个镜头,是导演走访一个慰安妇幸存者。老奶奶有90多岁,充满皱纹沟壑的脸,枯槁的双手,干瘪的嘴唇。看到记者过来,仍乐呵呵地吆喝着进屋坐,忙着递烟,一长一短地唠着家常。
“来,进屋坐,抽根烟”
“没事没事,来一根吧”
“这玩意挺好,能出来人,得挺贵吧”(记者给奶奶看相机)
如果不是打着“慰安妇”的标签,或许真的无法猜到她就是70年前的受害者。
她好像寻常人家的老人,乐呵呵,既热情又周到。
只是提到那段记忆时,就缄默不语了。
“记不清了,不说了不说了”。
那段不堪,怕是真的不想回忆了。
三.
“那是日本人把你抓去的,又不是你自己要去的。”
山西省的李阿婆是被日本人抓去做慰安妇的,从那儿出来之后,有很多非议。丈夫却说“是日本人把你抓去的,又不是你自己要去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他们(日本人)饿了我三天三夜,最后扔给我一堆大葱,连吃了八根,胃火辣辣地疼”
现在的李婆婆见到人也会笑,看到流浪的猫啊狗啊也会捡回来照顾。
导演说:“其实她们心里的伤口还是很大很深,但是对别人还是会很好。”
四.
“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连胡子也没了”。
海南的王阿婆也是受害者之一,晚年的她一个人住在山上,房屋破旧,家具杂乱。
“第一次被抓进部队的时候已经怀孕五个多月了。随后,多次被强奸,成为日军“慰安妇”。在被囚禁的两个多月里,被强迫充当苦力,给日本人洗衣、挑水、做饭、打扫卫生。同时,还要充当性奴隶,最后胎儿流产了,导致终生不育。”
一位日裔志愿者在给老人看日本军人老了之后的照片时,本以为老人会生气会咒骂,没想到她只是笑着说:“没想到日本人老了,连胡子也没了。”
五.
“我还没有活够,这个世界红红火火,我要留下命来看”
这是一个中国女人与日本儿子的故事,韦绍兰,97岁,当年被日军掳到慰安所,三个月后逃回来却发现自己怀孕了。想死喝农药,被邻居救了下来,婆婆劝她,死什么,不管男孩女孩生下来。
1945年,日本投降,她生下儿子罗善学。这个男孩从小被指责是日本人,70多岁了,仍旧一个人。
韦绍兰说,自己是姑娘家的时候特别喜欢一首歌,“日头出来点点红,照进妹房米海空。米海越空越好耍,只愁命短不愁穷。”
只愁命短不愁穷,像极了她的人生态度。
六.
电影中,有好多下雨的场景,一场接一场,雨后必会天晴,万物必会复苏。而那些雨好像代表了时间会冲淡一切,冲散那些能解开的,抑或不能解开的仇恨。
导演说:“历史还在,事实还在,只是30多年了她们都没办法等来一个赔偿道歉,有些人害怕这些流言非议,甚至自杀了。"
截至公映当天,大陆仅存的慰安妇数量已从22人减少到了8人。
这是最残酷的倒数。
可就像片子中的老奶奶说的那样,“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开心啊。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打仗,因为打仗就会有很多人死去的。”
简单而纯粹。
事到如今,于他们,我们能做的不止是多一份尊重、多一眼凝视,更是一份更妥善的照顾。在撕开伤疤后,以一个平等客观的态度来面对那段经历,而非那个身份。
“走不出历史的,不是她们,是我们”。
从白雪茫茫到燕草如丝再到层林叠翠,希望他们能等到那个秋。
(P.S.)
(P.S.新浪微博与公众号同名,@WeDo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