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非常之多,例如你在停车场停车时候,你会首先观察其他车辆都是如何停放的;你在电商网站购买产品的时候,你会关注这个产品之前卖的好不好;我们看到班上有很多同学都有苹果手机,便觉得自己也需要一台苹果手机……
有意思的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我们受到了从众的影响,以为是自主作出的决策。而且即便别人问起,我们也不会承认。
举个例子,如何你看到你的同事买了辆宝马车,你会觉得他是因为宝马的身份感驱使他购买的这辆车,但如果是你自己买了辆宝马车,你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因为宝马优异的驾驶性能和独特的外观而购买的这辆车。(影响力中有相同的说法,是指我们常常把自己的错误归结于环境,而把别人的错误归结于自身)
那我们为什么会受到社会影响,盲目从众呢?原因是因为以下几点:
1. 我们习惯了将他人行为作为便捷有效参考信息源
从众行为可以使我们更加简单和高效的获取消息,从而为身体节省更多的能量。(人的生物性还是以储存能量获得生存为主)从众实际上是一种选择的捷径,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却能避免我们作出最差的选择。
我们很多时候从机场出来,通常第一反应不是看机场指示牌,而是跟着人群一起往出走。而我们进机场的时候却又常常多按照机场指示牌的方向走,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因为,你进机场的时候常常是一个人,周围其他人跟你的目的不相同(登机口不同),而你出机场的时候,大家目的明确,都超出口走,所以你就比较容易相信别人的选择。
还有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路上有一个人抬头看天的时候(即使这是一个毫无意义的举动),有20%的路人会跟着看天;而一旦有5个人抬头看天,就会有超过80%的人也停下脚步,跟着看向天空(即使天上啥也没有)。
2. 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压力
人是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的,你在家里就有家庭的环境和关系,你在学校就有学校的环境和关系,这些环境和关系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假如你的同学上课都睡觉,然后这个时候你特别困,很大几率你也会睡,但如果这个时候其他同学都特别精神抖擞的听课,你多半也会克制自己坚持下来。还有假如你想出门,但是你的父母,妻子,孩子都劝你今天不要出门,要求陪陪他们。那你多半会为了照顾他们的感受,也会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而留下来(这种行为也是因为在在原始时代,一旦被族群抛弃就意味着死亡导致的后果)。
3. 大脑中镜像神经元带来的模仿天性
这是一种科学家在猴子脑中发现的一种神经元,简单的讲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就是用来模仿(反映他人的行为),例如模仿老师的发音,模仿健身教练的动作,模仿毛笔字帖等等(当然自慰也是)。
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是一种学习途径、是表现认同的一种方式。认同意味着社交倾向,只有当我们不想与对方有关系时,才会抑制这种天性。
从另一个方向来看,潮流的本质也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从众的反向是标新立异)。一个潮品牌,随着这个品牌的追随者越来越多,以至于到最后所有人都开始消费这个品牌。在这个过程中,对早期的参与者来说潮流指数是不断下降的,因为多数人的消费导致这个品牌逐渐失去了差异化(因为差异化是导致潮流的重要因素之一,类比稀缺性是奢侈品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一个品牌到底潮不潮,起决定性因素的还要是“人”,如果这个人是追逐潮流的人,那么他的行为就会不断的从潮流变成新潮流。但如果这个人比较中庸一些,对这些信息都不太敏感,那么这个潮流在他这里就是比较恒定的。
那到底什么因素究竟导致了人群追逐潮流的流动性呢,答案是身份认同。如果这个群体喜欢的东西,正好是你喜欢的,那么你就很大可能去追逐这个东西。但一旦这个群体喜欢的东西是你厌恶的,那你就会第一时间表示出抗拒(时装模特和快递小哥喜欢的东西肯定不同,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和五六十岁的大妈喜欢的东西肯定也不同)。
我们再发散以下思维,如何让一个品牌如何从潮流变成不潮呢?
非常简单,我们不用到处去说这个品牌的坏话,而是要让这个品牌过度消费(变成过时且廉价的东西)。例如把潮牌Supreme做成老土的护身符,或者抖音的万物皆可Supreme。
图片来自抖音
同理,我们如何帮助他人戒烟呢?
不是告诉他抽烟对身体伤害有多大,而是要把那些抽烟的人物塑造成油腻、猥琐的形象,以此来让他人规避这种行为(因为目前抽烟在影视剧和社会中塑造的还是个正面形象)。
在营销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从众”是个不可阻止的过程,这一定会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状。所以,在创业过程中,一定要在保持差异化的同时尽快跑到行业前三名(这跟互联网721法则完全吻合)。
在文案选择上,能用销量证明自己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考虑用销量证明自己。例如:“京东双11箱包品类销售第一名”就肯定要好于“触动甜蜜味蕾,纯享自由出行”。“销量领先”“领军者”“一年卖出三亿杯”“全国销量领先的红罐凉茶”这些都是在广告中常用到的从众心理的运用。
瓜子二手车早期广告
在有任何引导性的用户行为上,一定要先设置好“参考物”,这样大家就能跟着你的思维和逻辑继续往下走。
需要注意的是,产品的属性有时候也会影响“从众”是否会产生效果,一般来说,认知度低且差异化小的产品比较容易受“从众”影响,例如矿泉水和卫生纸。而像手机、汽车这种认知度高且差异化大的产品就不太有效。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日用品的立场是“多数人用什么”,而潮牌的立场是“少数人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