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之前,我看书是这样的:划出有感的句子,摘抄下来,然后就没有后续了。读完这本书之后,感慨:同样一件事(读书笔记),做到极致就是不凡!
这本书翻了三遍,之所以翻三遍,个人感觉,这本书大方向上的框架是清晰的,但每个章节内的内容似乎有点混乱。我看第一遍时,每读几个小节,都在相应的目录题目边写上一些关键词,读完后,目录旁都是文字。第二遍,按自己的理解,梳理要点,画mind-map。最后一遍,形成这篇读书笔记。
书上说,读书5个步骤:1.选书 2.购书 3.读书 4.记录 5.活用
我将它整合成三个大模块,比较仔细地总结了如下相关要点:
一、选购书籍——使用购书清单
1、 购书清单的来源可以分为被动声呐和主动声呐。1)被动声呐主要是指接受身边的信息来源:广告、杂志、书评、各种推荐、传单等等,通过这些渠道收集可以读的书目。2)主动声呐是指自己主动搜集相关书籍。兴趣、好奇心、关注点及灵感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里,也就是本书所讲的“我想读关于……”的随想笔记,说不定就能帮助我们邂逅一本好书。
2、购书清单的形式就是列一张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备注的表格,可以列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也可以单独列在专用的A4纸上。这里有讲到“首字母缩写法”,可能与我们中国的有所不同。当然也可以利用数码产品使用在线清单,好处在于收藏方便,比如亚马逊的“心愿单”,缺点就是书单容易变得很长,反而不能有效使用。
3、购书清单的好处主要在于指名购买,防止冲动、糊涂购买,确认购书、读书的目的;并且在不断列表的同时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4、本书更倾向于实体店购买书籍,我个人喜欢网购,这个各人各意。
二、读书与笔记
1、读书需要一些记号,为读书笔记做一些“筛选”:1)通读:边读边折角 2)重读: 重读折角的几页,仍然觉得好的,可以再折另一个角 3)标记:重读折起上下两角的几页,第三次阅读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可以做记号了,并可以摘抄了。这里有一些细节,比如利用(3张)书签(我觉得一本书没必要使用三张书签,繁复也容易掉),比如横线波浪线,这差不多是大部分阅读者的习惯吧。
2、做笔记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坚持下去,哪怕只从一句话开始。
3、做读书笔记收获很多。当我们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读书方法会发生改变,我们会进入主动寻找书中“打动人心的内容”的工序,对内容进行再提炼,加深记忆。笔记也是与书交流的证据。那么相信不会出现读完一本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的状况了。
4、读书笔记之“葱鮪火锅式”笔记。形式即“摘抄+评论”。摘抄之前可以先写上日期、书名、作者,如下:
[年月日]《书名》/ 作者
摘抄: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值得思考、有疑惑的内容;颠覆原有想法,给予震撼的内容……
评论:当下的想法、疑惑甚至于简单一句“这真有意思!”;重读笔记后的新想法;对比书评……
如果摘抄的内容太长,可以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再做笔记。
5、读书笔记之“剪报式”笔记:贴出来的笔记。粘贴的内容可以是:书的腰封、信息卡片、书签、旅途当地的宣传小册、卡片、纪念品、车票机票、书中复印下来的内容、甚至于列购书清单前看到的书评等。
三、活用——重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1.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让自己更有深度。
2.帮助理解更高层次的阅读,由易,做笔记,再到难,促进“难”的理解。
3.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通过写书评、博客、文书等,提高写作技巧。
4.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遇到烦恼、困扰,通过阅读三本相关主题的书籍,做好笔记,进行对比,写下书中相关的思考,寻求解决之道。
5.重读笔记,信息重组,激发创意和头脑风暴。
如何重读想读的内容呢?制作检索,在封面写上书名,在扉页添加目录,用电脑制作索引资料(归档,编号,日期,类型等等)
这本书是我看的相当认真的一本书了,要点是按个人的理解整理的。在这,顺便补充下对“随想”的理解,本书更倾向于记录为找书服务的随想。我觉得日常中,我们有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记在这本一元化的笔记本里,无关书籍亦可。最后一个问题:读书笔记里记什么?1、日常记录、突发奇想; 2、购书清单(含随想,想读的书,兴趣点);3、剪报、小册等;4、读书摘抄或要点总结+评论/感悟
读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