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2016年4月13日,20:00-22:20,2小时20分钟;
阅读书本:《让创意更有黏性:创意直抵人心的六条路径》,作者:【美】奇普·希思,丹·希思;中信出版社;P38-P180;
阅读目标:如何有效、深刻传达观点?
阅读方法:精读
阅读感想:
今天主要阅读了“简奇具信情事”六原则中的“奇、具、信、情”。
几点体会:
1、制造知识缺口,以引起受众的好奇心。这个威力太大了!激发好奇心,会令明明很乏味的肥皂剧都会孜孜以求地追看。
2、令观点更加具体,比如多举案例或亲身演练等;每次阅读,当书中案例较多时就会容易理解,也会比较感兴趣。而演练这一条,其实在销售行业也经常使用,当我们希望员工销售能力迅速提高时,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角色演练,这样具体的教授令观点、方法更具体,容易学会。
3、增加可信度中权威、西特拉测试与可检验性认证,它们的黏性在销售中似乎很高。想要做一个好销售,这几项方法的运用必不可少。
阅读笔记:
第二章,意外:吸引维持注意
要吸引他人注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打破常规。
我们适应规律性事物的速度很快,持续不变的感观刺激往往让我们视而不见且听而不闻。唯有事物发生变化时,我们才会有意识地注意到这些东西。人脑天生就对各种变化十分敏感。
天生具有粘性的观点通常能激起两种情绪:惊讶和兴趣。
惊讶可以摇醒我们的注意力。要想刺激他人投以注意,就该充分利用大惊讶的力量。
若能让惊讶效应为核心信息服务,结果必将相得益彰。
要让人惊讶,事情就必须“不可预测”;令人惊讶和可以预测总是对立的两极。要让人获得满足,惊讶又得要“可以后测”。此间妙处在于,事前怎么都料想不到,事后一旦想通便可领略各中奥秘。
最后,老师说:“这篇报道的导语应该是‘下周四不上课’。”
从那之后的整个学年里,新闻课的每项作业都藏有一个小秘密--一个隐藏的关键点,学生们必须努力找到这个关键才能写好故事。
好莱坞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说,好奇心是回答问题和闭合开放模式的智力需求,故事则借由相反做法--提出问题和打开情境--来迎合这种普遍欲望。
好奇心的“缺口理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认为,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洛文施坦提出,有缺口就会有痛苦。我们想知道却不知道的时候,就好像身上痒痒的,总想伸手去挠。要解除这种痛苦,就得填满知识缺口。
“缺口理论”的一项重要含义在于,在闭合缺口之前必须先打开缺口。要让我们的沟通更为有效,我们应该把思考逻辑从“我想传达什么信息”转换为“我希望听众提什么问题”。
过度自信的人,倘若意识到别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会更容易发现知识缺口。
填补知识缺口的渴望确实有可能胜过玩滑翔和丛林游戏的诱惑。
阿利奇为大学橄榄球赛发明的那套工具确实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让他人关注的方法就是提供背景知识。
当我们感觉谜底已经呼之欲出的时候,我们的好奇心便会接管,不断地驱使我们打破砂锅问到底。
月球漫步与口袋型收音机,这两个意外观点制造的知识缺口都很大,但没有大到不可逾越。
意外原则加诸核心观念,总会产生令人讶异的持久影响力。
第三章,具体:帮人理解记忆
实际的行为举动要比抽象的战略陈述更容易了解,就像狐狸抱怨葡萄酸远比阐述人性的抽象评断要来的易懂。
大自然保护协会避免了抽象的陷阱(每年拯救200万英亩),他们把地图上的抽象形状变成实在具体的景观:汉密尔顿山荒地。
具体的语言能帮助人们理解新概念,特别是对一无所知的新手;抽象是专家们独享的奢侈品。
用具体作为抽象的基础,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而且是人类理解的基本原理。
具体让我们利用已有知识和感官的基本模块来搭建更高层更抽象的内涵。抽象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之上。
具体二字究竟有何魔力,可以让观点产生如此大的黏性呢?答案就隐藏在记忆的本质之中。
有时候,一件具体的道具要比抽象的科学阐述更为有用。
要做到“简单”--要找到核心信息--其实挺困难。
要把自己的观点打造得“意外”,也是颇费心力和创意的。
但是要“具体”并不算难,唯一的障碍只是健忘:我们总会忘记自己不知不觉的陷入抽象的夸夸其谈之中,我们也会忘掉别人并不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
第四章,可信:让人愿意相信
香蕉感染事件告诉我们,权威是观点之“可信”的可靠来源。
我们能不能找到除了名人和专家以外的可信度来源呢?答案可能让你吃惊: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利用“反权威”的可信度。
康诺利说:“我们从过去的活动经验中学到的是,真人来说真事最能打动人。”
拉芬的故事,她所说的内容,都亲身体验过。她的故事极有说服力。
权威来源之所以权威,并不是由于其社会地位,而是在于其诚实可靠。所以有时候,反权威比权威更加可信。
一个人对于细节的知识往往可以体现出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全貌,而具体细节不仅能替权威讲述者增强可信度,也会给信息本身赋予可行性。
生动的细节能增强可信度,我们加入的细节应该真实、关键。
1、善用生动细节是建立内在可信的方法之一;
2、建立内在可信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利用统计数据;
(1)要想有效运用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应该用来阐明某种关联,重要的是,要让人记住这种关联而不是数字。
(2)要让统计数字富有生命力,另一种办法就是将之置入更人性、更日常的语境中。
3、利用某种特殊的范例,“西纳特拉测试”:如果你在那儿能成功,到哪儿都能成功。
可信性的小结:
1、外来力量:权威与反权威
2、内在力量:生动细节、统计数据和西纳特拉测试
3、可检验性认证:让顾客自己去验证某个说法
第五章,情感:使人关心在乎
人一旦切换到分析模式,对情感诉求的反应必将大为降低。
要让他人关心,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唤起对自身利益的热情。
卡普尔斯说,公司往往着重介绍产品特色,其实最应该强调的是产品效应。“这对你有什么好处?”
能够引起别人关心,关键不是效益程度的高低,而是效益的确切度。
你需要的可能只是保证人们能轻松想象自己在享受产品或服务的那一点效益就够了。
自身利益很重要。我们利用自身利益就能使人关心在乎,这一点毫无疑问,但自身利益也有局限性。总是把我们的观念围绕自身利益来构建,就像是只用同一种颜色作画,不仅会压抑我们自己,也无法启发别人。
“数学就是思维的举重训练”这句话提醒了我们:即使在最世俗的情境中,也有机会脱离马斯洛的“地下室”,诉诸更高层的驱动力。
情感的小结:
1、运用情感联想(或者避免联想,视情况而定)
2、诉诸自身利益
3、诉诸身份认同。
这三类办法都可能奏效,但还是得小心我们的老对手—“知识的诅咒”,因为它可能会牵制我们执行以上策略的能力。
【我在参加文魁大脑读书会2016年阅读年挑战计划,本年度我要阅读书籍70-100本,请大家监督。每周没有完成的,发微信红包150元,一年没有达标70本的,再发微信红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