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我们总是有畏难情绪,或是焦虑的短时间急于想看到结果。
不必懊恼,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是人的天性,成长其实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01.
人类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理智脑源于灵长类时代,主管认知。
从出现的年代看,本能脑已经有近3.6亿年的历史情绪呢,情绪脑有近2亿年的历史,而理智脑出现的时间只有250万年不到。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
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人,生来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和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因为单纯的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通过赋予理智脑智慧,让它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干活”。
02.
你一定有很多焦虑的时候吧,它总像背景音乐一样,伴随着我们虽然对她极为熟悉,却从来不知道它究竟是谁?
焦虑有很多形式,但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而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
人类的天生属性就是趋难避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结果;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
焦虑是因为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所以面对焦虑,我们保持耐心就难能可贵了。
03.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尺到处衡量,认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事实上,我们如果了解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的客观之尺,则会极大的提升耐心。
我们通常在算投资收益的时候用到复利这个概念,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也有复利的效应。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一个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在选择正确的方向的前提下,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的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舒适区边缘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
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在行动上避难趋易。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04.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
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
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
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如果单纯的保持学习输入是简单的,而思考、行动和改变则相对困难,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本能的避难趋易,不自觉地沉浸在表层的学习量中。
表层学习是最能直接看到效果的,比如今天读了一本书,学习了5个小时,结果都能立即看见,而底层的改变则不那么容易发生。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的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却收效甚微。若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
05.
而在学习的这个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个平台期。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的上升曲线。
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了一个平台,期间在平台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展,甚至可能退步。
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的巩固,到了某一个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的上升阶段。
比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语言“过滤器”,通常需要6个月才能突破平台期,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规律,努力坚持了5个月,发现自己没有进步就摇头放弃了。
因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神经元连接,会在放弃练习后弱化、消失,下次学习就得重新开始。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
同时我们不会因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毕竟各自所处的阶段不同,只要持续创造价值,别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眼光的结果,这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95篇,字数2373字,累计1725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