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在想,新年第一部安利的片是啥?
想来想去,只有它——
《极地》
2015年,纪录片《第三极》看得人连呼:快哉,6集完全不够。
巧了。
制作团队也表示没拍够。
他们扛起摄像机,再次走进西藏——
“第三极”2.0版,《极地》。
不出意料,又是朝着大作迈进的节奏,豆瓣评分已从 9.2飙到 9.5。
毫无悬念,还是那份一秒都舍不得快进的美。
这极致纯净的白与蓝。
勾勒得,连冰川都是爱你的形状。
为避免破坏构图,就不圈“❤”啦
如果说《第三极》是带我们见识了一个环境绝险,却也绝美的西藏,那《极地》的静态则走得更近、更深。
它看见每一个藏地人脸上坚韧的沟壑,他们眼神里清澈的信念,才是生长于这片土地的最美风景。
一个粗糙但也到位的比喻,《极地》就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篇篇,都是精选。
Sir带你们一个个见识——
采盐人
次仁旺青
在西藏那曲,春季干燥少水,正是采盐的好时候。
牧民们赶着自家性烈的牦牛,浩浩汤汤前往盐湖。
领头人,是一个又潮又酷的爷爷——次仁旺青。
经历采盐、驮盐,在当地,是一个男孩成为男人的标志。他们相信:采盐的苦,就是要经历死以外的所有艰辛。
采盐有多苦?
长途不说,这一路,多是风雪,运气不好,还有野兽环伺。
采盐人甚至喜欢自讨苦吃。
比如,次仁爷爷的口头禅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规矩。
犯错一次,在身体揪一撮体毛(想想都疼o(╥﹏╥)o)。
他们对盐的态度近乎虔诚。
工序繁复,细节严苛,一板一眼,都是“道”。
首先,要走得越好越好,走得远,才能采到最洁净的盐,才能取悦盐湖女神。
其次,不能浪费,一粒盐都不行,否则盐湖女神会生气。
最后,采盐的仪式绝不能含糊。
采盐前,先煨桑(点燃香料以祭神祈愿)。
采完盐,要对盐湖女神敬谢,洁净的盐,是盐湖女神赐予的珍宝。
采盐量也绝不是多多益善,大自然有大自然的平衡——
盐很少
我们不能全部拿走
还会有很多人过来
如果我们都拿走了
别人就没有了
只够我们食用 就可以了
不可以贪得无厌的
凿盐、堆盐、装袋、运盐,一道道看似机械、呆板的工序,在这班采盐人手里,变成人与自然更纯朴的对话模式,浸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
显然,他们信苦尽有甘。
僜人
大佰龙爷爷
什么是僜人?
一个还未被官方认证(因人口少、没文字等)、从印度迁来西藏的少数族群。
大佰龙爷爷,就是生活在藏东密林的僜人。
年轻时,他是个打猎高手,光是熊,就逮过八十多只。
20年前,他突然决定不捕猎了。
他跟老伴生活在山林。老两口住的木制房子,破旧、简陋,屋内连灯都没有。
山林老村的僜人都搬到山下新的村子,这天,孙子(又)来劝爷爷奶奶也下山。
“山上只剩你俩了。”
爷爷还是拒绝:离开这儿是不可能的,死也要死在这个房子里。
老人嘛,素来安土重迁。
但你看爷爷说话时,眼里似乎有泪。
原来……20年前,大佰龙的儿子上山打猎,莫名失踪。
村里人猜测他死了。
而现在的老房子就是儿子修的,包括仓库、房顶……
爷爷舍不得这房子,因为房子都是儿子的味道。
“一直觉得他还是会回来。”
失踪前,儿子从没跟人结过怨,爷爷想不明白,好好的人,为什么说没就没。
他把“错”归因到自己年轻时杀生的报应。
这就是大佰龙决定不再捕猎的原因。
这份迷信,裹藏着他对儿子的思念和愧疚——为什么,当初没有看好他。
他执着地觉得儿子还活着。
心里一直特别难受
可能是对我的报应吧
为什么死的不是我呢
悬崖 河里都找过了 都没有
……
一想起他就心里特别难受
心口特别疼
因此,他把房子一修再修,屋顶朽烂了,也舍不得换掉。
他在等着儿子回来……
大佰龙爷爷信海枯石烂。
电影放映员
白玛曲旺
位于藏南的波密,春天比其他地区来得更早。
落英缤纷的春天,正是白玛曲旺进山的日子。
他是当地最年轻的电影放映员,负责进山下乡,给村民送电影。
这是一份行将消失的传统职业,仅在波密等少数“落后”地方存在着。
但白玛曲旺干得很自在。
你看他送电影的一路,与马为伴,走走停停。
一会儿编个花环,一会儿玩个自拍,一会儿躺下欣赏女神。
这份工作,还挺……爽的?
当然不是。
爽不过是白玛曲旺自得其乐。
爽的另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艰险。
长路漫漫,进山顺利走两天;不顺利,随时随地发生滑坡……
白天被断崖河挡前路。天黑在河滩支个帐篷睡一晚。
真遇上“绝地”,只能呼叫村长。
村长在电话中说:“我马上找几个人飞过来帮你。”
飞?
还真的是,飞过去的。
人“飞”容易,可驮着电影放映设备的马呢?
还是飞。
抬高滑索,再将滑索的一端用石块重重压住,当马悬于滑索,白玛比自己过河都紧张。
要知道,马比人重多了,河底又全是大磐石,一旦坠落……
山迢迢,水迢迢,终于到达目的地。
网友都忘了前面遭的罪了,半屏都在刷——世外桃源、这特效好贵、这也太美了吧……
嗯,确实是世外桃源,因为,只有八户人家。
跋山涉水,以身犯险,就为让这八户人家,看场电影?
——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热映大片。
但你看这村民的表情,像过大节围坐在一起,全神贯注(什么玩手机不存在的),前方的银幕点亮脸庞,漆黑中,笑得牙齿发光……
这部电影,既是辛劳日子的忙里偷闲,也是这班一辈子难得出去的“桃源人”,对外部世界的全部想象。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值得吗?
趁雨季还没到,白玛仍会走村串乡,继续自己的光影人生。
在Sir眼里,他不止是电影放映员,更是快乐的启蒙者。
“生活并不像电影,生活要艰难得多”,《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员这样说。白玛没想这么多,他觉得生活有电影,就不会太艰难——
放电影最大的困难是
大太阳底下走很长的路
其他没什么
也渴望大城市
但真的好乱
比来比去还是觉得这里舒服
嗯,他信知足常乐。
Sir再跟你们说最后一个——
说婚人
占堆爷爷
占堆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
他家住在纳木错湖边上。他常跟孙女讲神话故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占堆爷爷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说婚人,参加过至少二三十场婚礼。
说婚,是以“藏式Rap”的形式,在婚礼上唱颂词。颂词内容一般关于如何识别天气,如何放牧,如何获得幸福。
占堆爷爷说婚的本事,是从他爷爷那一句一句学来的。
有一天,有人请他再次去说婚。
他很开心。
因为,他两年没去说婚了。
“时代不一样了,好久不唱了。”
占堆爷爷很看重这一次说婚。
他拒绝坐车,执意骑着马去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门口,未见说婚人,先闻其声。
他们用青稞雍仲图,表示对说婚人的欢迎。
占堆爷爷一开口,立即被一大群举着手机的年轻人包围了一圈又一圈。
占堆爷爷一直唱到晚上婚礼结束,唱了至少12个小时。
这次他过瘾了,但同时,也有一些不满足。
因为还是省了一些“过程”。
比如,过去说婚,除了唱颂词,敬酒人还会问说婚人一系列问题:世界如何形成,人如何出现……
说婚人会代替土地,一一作答。
现在,没人再问这些“傻”问题了。
那份集体记忆,似乎要在年轻人这里断层。
不会写字的占堆爷爷最大的心愿是,找一个会写字的人,把这些从爷爷那听到的记忆(历史)写下来——
唱了那么多年的婚
我还知道一些
咱们民族的传说和故事
如果有人能写字
帮我记录下来的话
哪天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历史一旦落到纸上,就不怕失传。
“历史成为故事,故事成为传说”。
传说关于过去,更关乎未来。
后人会更懂得“我们”(藏族)这两个字如何书写。
藏区的鸿蒙之初、季节变换、山川湖海、人群迁徙,都被浓缩在一句句唱词。
藏族人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一切都没有的时候,四面刮起大风,风的金刚上形成了水滴……
一个没有共同历史记忆的民族,往小处说,其下的子民,如无根之木,难以昌盛;往大处讲,如无源之水,甚至难称得上是一个民族。
《极地》里这一篇篇精选小说,表面看,是说他们的相信,骨子里,是想让我们记得。
文化从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
爸:来看爸爸比赛吧
儿:有时间一定来
爸:爸爸希望你来看
儿:为什么呢
爸:赛马对男人是很重要的
佛不是商品,是智慧
文化是历史记忆、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的总和,是这片土地,这群活在土地上的人区别于另一片土地,另一群活在土地上的人的特征。
《极地》导演曾海若说过:
西藏最迷人的地方,是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看待生活和外界的方式,以及他们怎么看待山、看待树、看待对方。
Sir更被另一句话击中: 他们不是“求同存异”中的那个“不同”,他们不是局外人。
所以——
没必要用所谓“城市的好”(同)去评判他们的生活与观念(异)。
也没必要用“功利和僵硬”去叶公好龙他们的“淳朴和固执”。
我们都有自己的故乡和远方。
我们都有自己的“信”与“念”。
文化不应该是中心对边缘的管制,强大对弱小的驯化,同理,生活也不是只有一种格式的故事。
2018第一天,请允许Sir将这部电影送给你。
祝你在新的一年活得热烈而平静。
热烈地燃烧自己的生命力,平静地接受日子与给予。
因为一切,正如《极地》这句台词——
在生命的战场里,没有任何可以退缩、可以躲藏的地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B站有
编辑助理:日以继夜的四百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