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根据教材内容规划教学,教材内容讲完意味着教学任务完成。而“理解为先”模式中强调规划先于教学,教学应先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再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合理的评估方式,用于考核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最后再综合考虑学习目标和评估方式来规划相关教学活动。
我认为
1.理解它是一个过程;是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阐明、运用;少不了比较、想象、联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才叫理解。
2.理解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并自发追求的一种自然旨趣,从本质上讲,理解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式,以理解的方式学习知识,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体现的是目的与手段统一的教学观。
3.可以这么说,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包括两个方面,既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有教师对教学本身的理解。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我们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自身的解读,理解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我们可以把语言或一定的表达技巧传递给学生,其目的是要使那些不懂的学生变得能够懂得,不理解的学生变得能够理解和明白。 因此,我们进行教学时,必须首先从要教些什么,以及怎样教这两方面的理解开始。教育家舒尔曼曾说过,“那些有能力做实事的人就去做实践者,那些能够理解事物的人就去当教师”。可见,理解事物以及促进学生理解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理解,做出明智的教学选择。
书中也提到了:教,就其本身而言永远不会引发学,只有当学习者对学习进行成功的尝试时,才会引发学习。成就是学习者成功理解所教内容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孩子们对于课前的预学特别的重要。问题是深入研究文本的第一步,可以让学生针对题目或者是文章的写法等提出问题。
课前分享交流方式如下:
课中,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问:
建议:设计教学问题,主要看其是否帮助学生在处理新问题时更好聚焦基本内容、获得有效的理解,帮助学生有效迁移。我们在课程设计时挖掘核心概念贯穿教学,时刻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学,接下来要学什么?
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
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知识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也就是能够顺利实现学习迁移。
如何在课堂上最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