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8/37天】2024年1月8日
【今日读书】地理中国
【作者】地理中国
【用时】30分
【读书摘抄】
《地理·中国》_20240106_五岭逶迤6
环江天坑为何与众不同?植被茂密,林木幽深,巨坑之内有何仙草灵药成为救命药库
五岭逶迤地理 中国即将播出。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盛春,探查奇山异水,寻访千年古道。我们继续五岭寻奇之旅 五岭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遍布奇山异水,深潭幽洞,也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天堂。在都庞岭山麓的道县考察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原生于广西龙胜地区的龙胜臭蛙,这个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都庞岭的古怪冲大量出现。龙胜和道县,这两地可是相距160多千米,即使是开车走高速路也需要几个小时,何况是四条腿的臭蛙要越过崇山峻岭、沟壑江水,他是怎么迁徙过去的呢?
古怪冲位于都庞岭主峰韭菜岭(韭菜与草甸杂生其中,韭菜如茵)附近。韭菜岭海拔2000多米,山上动物资源丰富,黄腹角雉、猕猴、穿山甲、锦鸡等珍稀动物在林中不时出没。
当地人所说的辣蛙是臭蛙的一种,学名为龙胜臭蛙。龙胜臭蛙散发出的辣味与其皮肤腺体的分泌物有关,分泌物主要含有能杀死细菌的抗菌肽,而很多抗菌肽都能破坏动物血液中的红细胞,造成溶血,这种特性也是他在遇到攻击时的保命手段。
考察组在漫山的雾气中继续在韭菜岭考察,不多时,溪流边的岩石上的一些细节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裂隙倾角只有三十几度, 35 度的裂隙造成了花岗岩,貌似一层一层的那种层状,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它是沉积岩,实际上它是正八经的岩浆岩。
然后专家继续介绍说两条构造期和岩性不同的裂隙交叉出现,说明都庞岭曾经经历过剧烈的地质构造运动。而这种构造运动不仅仅可以解释都庞岭隆起的原因,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五岭会呈现出今天的样貌。专家进一步解释,五岭在形成之初是一道连续的、以沉积岩为主的山脉,在后来的地质运动中,花岗岩上侵让这道山脉进一步抬升,同时上部的沉寂岩层不断遭受侵蚀、剥落,进而形成了5座看似独立,实则连续的高大山岭。当考察组将视角进一步放大,发现都庞岭地跨湖南、广西两地。而都庞岭西侧就是越城岭。龙胜臭蛙就分布在其脚下的广西龙胜。
从这个地域关系上,苏德辰判断正是五岭这种看似独立,实则山系、水系相互连通的特性,方便了以龙胜臭蛙为代表的一部分动物种群的迁徙,而五岭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又为这些动物种群的栖息和独立进化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区域内发现大量的辣蛙聚集。
五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南方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界线,同时又是东南季风跨越的一道屏障。丰沛的降雨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以银杉、鹅掌楸、龙胜臭蛙等为代表的珍稀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乐土。向导告诉考察队员,在五岭南部有一个神奇的巨坑,这坑内长着各种珍奇的植物,能够化解百毒,被周边百姓视为救命药库。在那儿还有一种特殊的菌类,不仅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而且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直被当地人视为林中奇珍。这个神奇的巨坑究竟有多少未解之谜呢?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五岭的西南部,距离首府南宁市200多千米,距离都庞岭最高峰韭菜岭300多千米。当地人所说的神秘巨坑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雅村附近。在向导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距离县城60千米的文雅村。
村民说的神秘的巨坑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一片异常美丽的人间净土,里面生长着很多稀有罕见的植物,有些还是药效十分显着的中药材。
向导告诉记者,广西毛南族人大多聚集在环江巨坑四周,他们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
毛南族人对这个自然很崇敬,也很敬畏。也很善待这个自然。他认为这个树就是神,是土地公保管的,你不能乱砍的。
毛南族人对树木十分崇敬,从不轻易砍伐一棵大树,所以每到必须要伐取木材的时候,他们都会向神灵郑重的祷告。
那古代的时候毛南族人对这个生态的保护更加严格,比如在村头,是吧?在村的旁边,村头它都有一棵大树。他要那个树,他就又要烧香去祭拜它的。
村民说,毛南族先民认为树木生长旺盛的地区一定是吉祥福泽之地,所以他们世代居住在这个巨坑周边,并且守护着这一片家园,不让任何人破坏,这也是神秘巨坑至今保持着原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几千年来,老人家传下来的,里头有宝贵的药材,但究竟是什么样,您知道吗?我就不知道。太深陡了,下不去呀
下不去。
在向导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沿着崎岖山路艰难攀爬。上到山顶,一个巨坑出现在大家眼前,向导说,这里就是人们传说的神坑,我们
可以走到 那个口。那儿去吗?我也不知道?下面有人吗?
记者通过观察发现,神坑就是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天坑。然而,与许多常见天坑不同的是,这里的崖壁上植被异常茂密,高大的树木遮挡了视线,很难看清全貌。王恒松,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地质水文专家,长期对西南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研究。由于天坑周围没有进入坑顶的山路,考察组决定联系专业探险队协助,利用绳降进入天坑。第二天天刚放亮,考察组会同探险队准备进山。
出发不久,天又开始下雨,湿滑的山路对考察组的每个人都是一场考验。据探险队员初步测算,天坑深约300米,在单绳下降过程中,考察队员需要中途两次更换绳索才能到达天坑底部。
这次布两条线,这条的话是作为一个保护线,然后等一下会有一条给大家直接下去另外一条线,教练会在每个点
每个过节点都会有个教练在旁边看着指导大家。
探检队黄队长说,下降过程中的单绳转换以及山体落石都是考察队员可能遭遇的危险。在队长的引领下,考察队员开始陆续冒雨下降,一根细细的绳索在天坑垂直悬挂,脚下是一片未知的土地。无论是考察队员,还是负责安全保护的探险队员,心中都有着一丝的紧张。
下面下面现在什么情况
小龙 上面呼叫 已经下到一半了。好的好的,现在还是可以自由滑。没有还是要送什么?看样子还要送一点点。好的,那行,到底的话通告一下,然后第二个再往下。
在第二个换绳索处,专家对周边进行了短暂的考察。
从这里有 200 米左右,几乎这是垂直的 90 度。
环江及周边地区降雨丰沛,充足的水分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自然条件。坑壁陡峭,植被茂密,使得外人难以进入天坑,这或许是天坑变得神秘的原因之一。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下降,考察队员有惊无险地到达天坑底部。
是不是第一次下?对对,是第一次。
从下仰望偌大的天坑顶部,犹如一只酒瓶的瓶口。在四面绝壁的深坑内,茂密的原始森林,高大挺拔的树木,色彩鲜艳的花朵,宛若一个世外桃源。
虽然雨一直下个不停,但是坑底古老的蕨类植物,让考察队员们忘记了一切疲劳。
前行不久,一块高 4 米左右的巨石出现在大家面前,这块巨石的表面被树根缠绕,顶部处理着一棵高约 20 米的大树,令人震撼。
这块大石头也是从山上坍塌下来的,大石头上有不少的这个根系,这些根系是沿着这个石块的裂隙逐渐长大,那么裂隙由小变大,最后可能要把这块石块崩开。
王教授说,这种现象叫根劈石,根劈石在喀斯特地区并不少见,看似柔软的树根,却有着令人惊讶的力量。沿着石头缝隙生长的树根会产生一种巨大持久的力量,终有一天会使石头破裂。专家认为,坑底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植物覆盖都与环江地区的降雨量密切相关。
它偏向南亚热带,所以降雨丰富,年降水量大概在1600毫米。那么在 4 月份登陆的时候逐渐往北,这么四五月份降雨,那么七八月份到达这个华北,然后九月份返回的时候又经过这个地方,所以它又经过两次这么一个降雨。
专家解释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4月经过环江地区往北推移,当这股气流9月份返回时,再次经过环江,一去一回两次降雨过程给环江带来充足水分,每次雨过天晴,水气蒸发形成的浓浓白雾从天坑底部腾空而起,景色壮观。充足的水分以及亚热带气候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最重要的气温和水分这两大条件。
这种叫做七叶一枝花,我们本地人用它来主要医用那个无名中毒,还有那个毒蛇咬,但是别的用途,听老人说祖传下来的用途可大了。
虽然七叶一枝花并不是名贵的中草药,但是野生的非常稀有,其根茎叶片能够治疗毒蛇蝎虫咬伤。
通过一番考察,我们发现,由于环江地处亚热带地区,毒蛇活动频繁,常有村民被蛇咬伤,甚至危及生命。七叶一枝花等等一些疗伤草药是村民最常用的救命草。在神坑当中,因为生长环境密闭,光照时间不足,一些中草药生长周期较长,其药效要比山外更好,所以当地药农才会对天坑内的中草药趋势若骛。村民眼中的这个神秘的巨坑,也才有了救命药库的称谓。
随后,考察队员又陆续发现了许多珍稀的植物种类,然而并没有发现那种不仅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而且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的菌类植物。此时向导告诉我们,在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很多奇花异草,或许那里会有。考察组决定前往木论。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距离县城40多千米,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面积100多平方千米,保护区石山裸露的面积多达85%,土壤覆盖面积不足20%,而且土壤多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地才有成片土壤。然而保护区植被密布,地表可截滞蓄水,根系发达,可深入很深的缝隙吸取水分,形成了喀斯特林区独特的水文状况。
保护区处在我国生物区系交错区和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生物种类极为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单性木兰、掌叶木红豆杉、单座苣苔等。覃玥河池学院教授长期在广西从事菌类微生物的考察研究。覃教授说,这一地区气候温润,降雨充沛,适宜的气候条件在喀斯特地区保留下了一片罕见的岩石上的森林,茂密的森林中木耳、灵芝等菌体颇为常见。专家推测,这一区域极有可能找到那种特殊的菌类。覃教授分析说,根据菌类生长的特点,菌体一般不会长在山体的迎风面。
这个菌类它生长的环境还是很有讲究,一般它是位于这个西南面,它不能对着迎风面,它阳光直照的地方它也不适合生长。
考察组一行人攀爬上一面陡峭的斜坡,周边树木林立,坡上却光秃秃,没有绿色。覃教授说,菌丝非常细小,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用肉眼观察实在困难。
它这个就是菌根和菌结合形成这种就是菌根,因为它的菌丝很小,它吸收营养是跟这个植物的根系共生,然后从植物体上它要有一些细的菌丝,吸取这个营养以后才可以生长。
菌类生长需要树木的营养,而供给养分的是遍布树干四周的根须。一棵大树引起了考察队员的注意。
木论木兰,它是属于什么科的?木兰科的,一九九几年发现的一个新种。
这棵树地上铺满了枯枝落叶,周围没有任何草本植物,从外表观察,这里或许存在那种有着特殊香气的菌类。
如果我们看看这里面有的话,大概是在土表10公分以内。
大家围绕着大树的根部仔细寻找起来,希望能有所发现。
这个就是特别典型,好多菌丝,不过这些菌丝要形成一个子实体,它需要很长时间透气性必须要强,这里这里,这个地方还有。
这时 经验丰富的覃教授发现了一颗奇特的褐色果实。看看看。
对对对 那这对,它这里就有一颗。
这个也是菌丝。
菌香味 闻到吗?嗯,是挺香的。
专家轻轻拨出果实凹点上的一个菌丝,仔细观察后确认,这竟然是一颗极为少见的块菌。
褐色的这个菌,这个菌应该就是我们说的地下块菌。
专家说块菌是野生菌中比较罕见的品种,它独特的香味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一直被当地人视为林中奇珍。应该就是我们要找的菌类。
看到没有,这里有个根,它就是跟那个植物的根
形成一个共生。
专家说块菌是一种巨大的菌体,具有浓郁的香味。它们大多在阔叶树的根部着丝生长,散布于树底方圆两米左右的范围内,块状主体藏于地下5-10厘米处。为了掌握更多的有关块菌等信息,覃教授决定解剖其中一棵,并用一棵马铃薯做个对比观察。
切着的是不是挺硬?他这个硬度
要比马铃薯更硬一些?
覃教授说,马铃薯是植物的块状茎,而块菌则是微生物的菌体,虽然外表有着相似的形态,但其内部结构有着天壤之别。
大家看一下这些就是它的菌丝
孢子囊,实际上 比较专业地说,就是包子囊。
专家介绍块菌生长期间善于吸收营养,即使在喀斯特地区,它从周边树木土壤中吸取养分。块菌在石灰岩地区的碱性土质里生长很慢。从菌丝长成子实体周期需要一年,但是果实特别饱满厚实,因此生长在喀斯特地区的块菌相比其他地区品质也会更高。
这个菌类它要找共生菌,它必须是两者互相选择的结果,不是说所有的根系它就可以满足它的要求,是吧?它有一些特殊的味道,或者它那个成分不适合它生长的话,它就不会形成这个共生菌。
专家说,环江地处亚热带地区,降雨丰沛,原始森林中林木的枯枝落叶充填阻塞了喀斯特岩石的裂缝,使得大气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形成了喀斯特森林滞留水,这为森林植被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考察组进一步考察发现,环江分布有 4 个大型天坑,最为奇特的是,这 4 个天坑底部通过一条地下长廊连在一起。天坑群气候温润潮湿,雨量充沛,几乎没有受到人为干扰,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形成了天坑独有的植物体系。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让环江为世界保留下了一片罕见而珍贵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当地毛南族百姓生活在喀斯特地区,土地稀少,他们将树木、山林看成生存的保护神,并极力维护森林免受破坏。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人类的保护,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同纬度地区幸存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
有句俗话说得好,背靠大树好乘凉。因为有了五岭的遮挡,春夏之交,东南季风在跨越这道屏障的时候,大量水汽在这里聚集,形成丰沛的降雨,为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极佳的环境。森林当中的动物、植物、菌类和谐共生,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条,所以也就有了中药宝库。环江天坑群、探查奇山异水、寻访千年古道。明天我们继续五岭寻奇。好,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陈春,咱们下期再见。
【读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