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这个故事初见于《世说新语》,唐代欧阳修主编《晋书》也将其收录于《周处传》,但令除三害故事家喻户晓还是在清末民初以后。
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全国各地掀起建设新式小学的热潮,但相应的国语启蒙课本却很缺乏,有的只能继续沿用《三字经》、《千字文》等旧书。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为当时中国出版界的领军企业,决定编写结合古典教育和新学理念的新版教科书,这套书于1904-1909年编齐第一版,一经发行很快通行全国,此后每年续出新版,不断完善内容。当时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的无锡人孙毓修,最早将“周处除三害”改写为白话文编入教材,课文名为《三害记》。
孙毓修(1871-1922)是晚清秀才出身,国学功底深厚,在苏州教书期间又向美国牧师学习英文,这两方面的知识积累是他得以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条件。孙毓修是我国较早关注儿童文学的先驱,被茅盾称为我国“编辑儿童读物第一人”,现在妇孺皆知的“龟兔赛跑”最早就是由孙毓修翻译改编
对传播“除三害”故事同样重要的还有上海宝山人陈伯吹,他在1930年代主编《小学生》半月刊和《儿童杂志》。陈伯吹同样改编了“周处除三害”,名之为《周处改过》。此后虽经各种变迁,“除三害”故事至本世纪初仍保留在海峡两岸的小学课文中,甚至新加坡汉语教学的《小学华文》教材也有这个故事,使它在华语世界家喻户晓。
陈伯吹(1906-1997),专注于儿童文学事业,民国时期先后供职于儿童书局和中华书局。建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创作了大量的童话作品。1981年陈伯吹以自己的平反补助金和积蓄设立“陈伯吹儿童文学奖”,颁发至今,被称为中国的“国际安徒生奖”
再说说周处,周处出身于东吴世家,其父周鲂在孙权时代就作到鄱阳太守(今上饶、景德镇地区),周处入晋后官至御使大夫(从三品,省部级),是江南氏族少有的在洛阳官居高位的代表。其子周杞曾帮助晋王朝“三定江南”,东晋元帝司马睿为酬谢周氏家族匡扶晋室的义举,特在太湖之南划出六县设义兴郡,这也就是今宜兴市的前身
周氏家族墓地根据清代县志记载位于今周王庙(现庙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是国保单位)一侧的土丘。由于明清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很多以讹传讹,这个土丘起初并未引起文化部门的重视。1950年代土丘被划在宜兴精一中学的操场内,师生掘土平整操场,无意间掘破了墓顶,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由墓道砖的题字确定了这正是死于晋元康七年(297)的周处之墓,随后在同一墓区发掘的其他墓葬中,先后确定了周鲂、周杞、周札等的墓室,一座距今1600年前的晋代周氏名门大墓,居然在清代县志的准确定位下被发现,实在是考古史上极少有的一次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