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1947年生于马来西亚古晋市,1967年赴台读书,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并任《中外文学》杂志执行编辑。1976年赴美深造,获纽约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返台后先后任教台湾州立大学、东吴大学、台湾东华大学,现任国立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暨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教授。他是现今马华文学界最具有生命力的作家,著有《婆罗洲之子》、《拉子妇》、《吉陵春秋》、《海东青:台北的一则寓言》、《朱鸰漫游仙境》、《雨雪霏霏:婆罗洲童年记事》、《大河尽头》,并有译作《幽黯国度》、《纸牌的秘密》、《道德剧》等。其中《吉陵春秋》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从东马到台湾,从台湾到北美再回台湾,他以自己特殊的成长经验作为探寻其原乡想象的重要背景论述,展现出具有强烈东方风格的离散语境。从原居地到居留地,从自我到国家,从现实他乡中感受到原乡的失落,也从原乡的追寻中突显出他乡的现实景况,他的文字不断在失乡与寻乡之间颠沛流离,“乡”的内涵与意义便在不断的失落与追寻中,容许一再地被塑造与创新。他的书写构成一种储存着大量乡土意象的流放文体。
小说《吉陵春秋》以小镇中一场强奸命案为背景,将贞淫、生死、正邪等主题辗转生克,配合凄迷的乡土色彩、神秘的宗教气氛,铺陈了12篇既独立又相属的故事。在这个暧昧的时空坐标上构建了中国原乡的化身“吉陵镇”,李永平把现实染上神话和传说的色彩,变成了一个既繁复又单纯、既丑陋又迷人的世界。小说的语言同样颇具特色,他的句和段都疏密有度,长短相宜,活泼而有变化,夹杂着罕见方言,冷僻的文言、新文艺腔,同时用了不少旧小说的词汇,使这本小说的世界自给自足地定位于中国传统的下层社会。
“漫游”是李永平反复书写的主题,在《海东青》和《朱鴒漫游仙境》中他不断强调“客家人爱漂流”、 “逍遥游”、 “飘泊流浪”。在这两部小说中,他放弃铺陈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借助人物“无深度的漫游”,采用去熟悉化的方式感受台北,将之营造成一个可怕的都市空间。《海东青》因其大量艰涩冷僻的词汇和堆叠欲望横流的场面在出版之初遭受大量批评,但经过时间的沉淀,该书中都市现代性批判与文化乡愁叙写于一身、融古中国书生和现代知识分子复杂心绪为一体的鲲京(台北)都市漫游奇观成为华文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存在。他笔下的游子靳五生于南洋、留学美国,却总被一股神秘的魔力吸引着再三回眸台北,游荡在台北市遍布着中国各地地名的街头巷尾,更有一种暧昧难解的身份郁结。他不断地游走,不断地经受视听感官的洗礼,在“游荡”中李永平借助主人公靳五绘制并解构世纪末台北政治生态和道德乱象,其文字乌托邦的美学构架隐含着浓郁激越的警世和批判意识,也映照出叙事人原乡追寻的困境和难以解魅的身份迷思。
李永平的原乡书写同样表现在他颇具特色的语言试验。他将把现代主义的语言命运承接到中国古文化词库的联想轴上,追求所谓的“纯正中文”。他推崇文言文的所有好处:简洁、凝练、高密度,地质学式的深邃、古意……然而写出的却不是文言文。他以汉字作为文化图腾,在纸上构筑了一个想像的原乡。也许,正如黄锦树所说的李永平对中文的崇拜摩挲,让他力求在纸上构筑一个想像的原乡,但在这个文字魅影的城国里,真实存在的历史的中国已经暗暗地被消解了。
简宝玉日更训练营打卡第二十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