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事“婚姻调解”这项公益性工作两个半月,我们的成绩是:来离婚四百多对中,劝回一百多对,劝回率29%。
刚开始从事这个工作,了解到目前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很是震惊。这个数字,即使是对我们这些有一定社会阅历也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姐妹,也是个不小的触动:真没想到离婚是那么普遍,原因也可以是那么多样化,真应了那句:生活,比小说精彩。
2
虽然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也有共性所在。
来离婚的,说得最多的理由是三个字:土话“港勿来”,普通话就得用四个字的“性格不和”。一句简单的“讲不来”,可以涵盖很多,有的是真“讲不来”,也有的是托词。真“讲不来”的,也分几种:有“一讲就吵”的“讲不来”的,也有“干脆不讲”的“讲不来”,还有“一方讲,一方不讲”的“讲不来”。其中,最难劝的是有一把年纪的“讲不来”夫妻,尤其是一些已经分居的,基本上就是白白浪费唾沫星子。最好劝的是那些拖着孩子来离婚的年轻夫妻,尤其一方是被逼来的:先帮着骂骂那个被逼来的,再回过头骂骂这个执意要离的,“当初干什么去了”?哪怕口气重点也没关系,出发点“为了孩子”,基本都能劝回去,临走说不定还能听到一句“谢谢”,也是最能为我们带来成就感的一类。
3
还有一类是一方犯了错,比如出轨,比如赌博。出轨,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看得比较多,结果无非也就是“原谅”、“不原谅”。现代人的宽容度普遍有所提高,都还愿意给对方一个机会,但底线是“彻底断绝来往”。也有情节比电视连续剧还要复杂的:有一对夫妻,女方错犯大了,生了一个不属于丈夫的孩子,结果被丈夫知道了,孩子不得不送人。两人也因此离了一次婚。说一次,是因为最后复婚了,其实也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不过男方对女方也没有真正原谅过,时不时会提起这个茬,内心也充满了不信任感;女方在既愧又悔的情绪中生活了十多年,还夹杂着对已送人的女儿的无限愧疚,所以想到再次离婚以求解脱。“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女方泪流满面地对我说。这么一对感情深厚的夫妻要离婚真的让人崩溃,男的说女的心理有问题,最后我请了心理医生来,没想到,女的说动了,男的却又要离了,这是让我最感到“无力”的一次调解。
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因“赌博”而让家庭面临绝境的比例之高。有一方对另一方沉湎赌博咬牙切齿非要离的,也有对对方屡教不改失望至极无奈要离的,还有为不让债务牵连对方、赌博一方主动要离的等等。他们当中有借高利贷的,有套用信用卡的,还有通过网上贷款的。赌博方式也及其简单,就在网上赌。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是想以赌翻本,无法踏实工作赚钱。大家聊起这个话题都觉得很沉重,觉得这几乎成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干预了:这网上赌博就没有办法取缔和处理?
4
比例比较高的还有“再婚夫妻”,这一类来离婚的,多了几分理智,少了一些悲哀,我们的心情也会相对轻松。有一对干脆说他们离婚后打算分别跟前任结婚,一付开心得不得了的样子。这样的离婚我们基本是不劝的,因为生活已经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前段时间热播的《再见前任》让不少人留了泪,估计也会促成不少这样的“破镜重圆”吧?这样的再婚夫妻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人际上的、经济上的,没有过命的交情很容易被现实打垮。
周是后来加入的,她上班的第一天就碰到一对再婚夫妇来离婚,男的结过两次婚,女的结过三次婚,看得出,彼此是想好好过日子的,男的说女的疑心比较重,自己失去了自由,吃不消了,女的辩解说自己没有。但最后发现问题的症结是两方各有一个孩子,女方带来的是个男孩子,最近好几次因为偷东西被老师教育、被邻居投诉,而女方把原因归结为因为自己的孩子零花钱没男方孩子多,男方说他自己绝对是一碗水端平的,只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和外婆家人会额外给钱,他控制不了,但这也不能成为孩子变坏的理由。这一对当时是劝回去了,但后来问题的解决是女的答应把孩子送到老家给前夫抚养。问题是解决了,但送回老家的的这个孩子又是怎样的命运在等着他呢?
5
两个半月的“劝和”生涯,有许多的感慨、感受、感动、感悟。有一种感动来自于一起从事这个工作的姐姐妹妹们,我们这些人都接近退休或已经退休,有许多原来都在领导岗位上干过,工作经验丰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善于捕捉到心理柔软之处,有的善于观察到关键存在问题,有的特别有亲和力,有的一看就有权威感。一开始,大家可能还只是感到好奇和热心,但后来同情心、责任心都被激发,不惜花费自己的精力、时间,甚至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去帮助人家。当然,“无力感”还是经常会有,对自身的“无力感”还会促使人去学习:明明他们是可以不走到那步的呀,我怎么就说服不了他们呢?是自己的功力不够啊。
可能是招募广告起了作用,近段时间,手机里的“美丽 伊家”群陆续有新人加入,还有好几个熟名字,原来近二十个人的群现在已经有快三十个了,很开心,希望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