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通译】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到五十学习《易经》,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学究】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才把神崇拜拉回圣贤敬仰。才在那个时代普及传播周礼,逐渐形成社会创造和平衡现象。而孔子到五十岁才开始研究《易经》。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到这个时候学习《易经》那就不再为占卜而学习,更多在于研究易学思想而投入,也就有了《易传》的经典传承。
再一次提及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老而弥坚投入研究《易经》这部万经之经,也告诉大家什么年段读什么书。年少蒙学,十五学大学,陈年学治理国家之学,到了晚年开始自然哲学,这也是先人读书的心得。
【原文】(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通译】
孔子说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学究】
雅言乃官方语言,当时应该属于陕西地方语言,周朝起于岐山,建都在古长安一带,朝廷统一就用那里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尤其《诗》《书》等经典皆用这里的语言表述,所以孔子在出访列国时用雅言,在鲁国说鲁国的地方语言,
从这一段文字看,当时周朝分封疆域,形成诸侯自治,但官方语言就统一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的书同文就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现在中国方言太多种类,但统一语言就是普通话。这早在周朝时代已经形成这样的文化。
【原文】(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如老之将至云尔。”
【通译】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他。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回答他呀,就说孔夫子的为人是这样的,发愤学习废寝忘食,快乐无比而忘了忧愁,也不知道年岁逐渐增长了。”
【学究】
沈诸侯是叶城名人,谓之叶公,他听说孔子很博学厉害,就向子路打听孔子的实际情况。这也是侧面了解一个人的方式,避免尴尬,但子路又不好直接夸自己老师,所以无言以对。这种现象的确很为难人,因为子路是孔门弟子,说好会被人以为在炫耀,说不好以为在背后说坏话,实在很难回答,于是子路就来一招闭而不答。可见,有时候与人交往,不一定就要回答,最好的方式就是沉默。
孔子自己那就可以洋洋洒洒的回答了。说自己是一个勤奋好学,乐此不彼,开心快乐,不知自己已经老了的说法。这是一种坦然的心态,通过自我嘲讽方式幽默表述,是一种胸怀。可见孔子并不在意人家怎么看,自己依然我行我素。
【原文】(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通译】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是有知识的人,是爱好古人文化,敏锐探求知识的人。”
【学究】
孔子并不相信天才论,也就是不以为有天才的说法。他以为所有知识都是后天努力获得的积累,只要认真研究学习古人文化,一定会获得知识积累。
孔子的确是一个知识于大成者,著作丰富,思想清晰,给后人带来无限智慧源泉。但孔子依然以为述古而不作。
一个学术门派要得以传承就需要有追随着,有团队运作。孔子如是,释迦牟尼如是,才有了当今的繁荣。其他学术门派相对就来得不那么丰富了。可见孔子早就给后人学习框定了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