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蒋勋的《细说红楼梦》的第十七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要回来省亲,贾家正在兴建园林。蒋勋老师就讲了中国园林的特点,以及文化渊源。
听到蒋勋老师讲的一些,我突然有一些顿悟:为什么古代文人喜欢寄情山水?为什么古代艺术作品中有那么多的山水画?为什么中国的园林,亭台楼阁都会题字?
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苏东坡,王维等,政治上失意之后,就会回归山水,寄情山水,悠然自得。
苏州以园林闻名,有着很多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园林,其中非常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诞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
蒋勋老师讲到,中国名胜古迹的建筑多园林,而西方著名的建筑多是教堂。我们旅行的时候可以非常明显得感觉到这点。中国的颐和园,拙政园等等都是园林,即使是故宫,孔府等建筑内也会有园林的设计。而西方留下来的一些名胜古迹的建筑大多是教堂,比如圣保罗大教堂等。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在园林中,也体现在山水画里。古代文人的山水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胸襟。
这其实与信仰有关,西方人信仰宗教,那中国人信仰什么呢?我想到了无极书院李定博士的文章《中国人真的没有信仰吗?》在文章中,李定博士谈到中国人信仰天,追求天人合一。
当西方人遇到挫折或者不如意,往往会求诸于宗教,而中国人往往会回归自然,中国人相信自然对人的治愈能力。
这些文学以及艺术上的偏好,其实都与中国人的信仰有关。正如前文提到,中国人信仰天,而这个信仰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园林设计等随处可见。
我们去参观园林时,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题词,基本上每个亭台楼阁都会有题词,即使是一个普通的亭子,也都会有题词或对联。而西方的建筑,几乎没有文字。中国的古代建筑多文字、对联,题词。
文字是园林的画龙点睛之笔。所以,当贾家的园林盖好了,家政要让贾宝玉给园林题词。园林的题词中往往会包含一些典故。比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取意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参观园林的时候,同时也是园林的主人对你的考验,你是否可以读懂我的设计,你是否能明白我引用的典故,你是否能意会我的胸襟。
中国人喜欢幽静之美,比较含蓄。园林的精髓是幽静,园林的道路往往是弯弯曲曲的,意指曲径通幽。园林的很多设计,都是为了观赏自然景观,比如:赏月,听雨等。中国的古典音乐也往往是幽美的,比如古筝。而西方的交响乐是排山倒海的热闹。
而我们现代人却往往难以读懂古代文人了。我们看不懂古代文人的山水画,我们去参观园林,也只是图个热闹,我们根本看不懂园林的设计,我们甚至看不懂古代文人的书法作品……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似乎与中国古代文人脱节了,我们不懂他们的作品和情怀。
李定博士说道,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古代文人的作品,是因为我们跟他们不是一个语境的。我们现代人看不懂山水画,看不懂书法,看不懂园林,读不懂这些作品,关键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不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