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父亲节,朋友圈里都在发有关父亲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动情的言语,也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思念,我拿出家里仅存的几张旧照片睹物思人,抚今追昔,相聚和别离的命题,在今天再次开启……父亲,您在天堂还好吗?
父亲是个苦命人,5岁时便没了娘,跟随哥哥嫂嫂长大,那个年代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时常吃不饱,穿不暖,搬过十几次家。挖野菜、吃仙土、偷牛食、背语录、当知青……父亲的经历便成为了陪伴我长大的童话故事。
我的家住在街场口,为了生计小时候父母就以买泡粑为营生。“买泡粑啰——刚出笼的泡粑。”一大早便能听见父亲的吆喝声。“泡粑香、泡粑甜,吃了泡粑好过年,泡粑糯、泡粑软,今天吃了想明天。”一到出笼之时,父亲的吆喝声,引来无数围观者,大人小孩都来凑个热闹、捧个场。(泡粑也称发糕,即为米糕)那时候凡是家中有红白喜事、栽秧打谷,都会来我家预定泡粑,泡粑分为两种,一种大小直径在10厘米左右,形似碗底,故而称之为“碗儿糕”;另一种是将米浆盛入整个大蒸格里,蒸出的米糕直径有1米之大的圆。为了给白白的米糕增添些喜庆,父亲会用刀将洗净的筷子头,剖个十字,沾点自制红染料,一朵鲜红的梅花便印在碗儿糕上,格外醒目,忙不过来时我便成了他的小帮手,点到手软发麻。遇上婚嫁寿宴,父亲还会用红纸剪出或写出一对“喜”或一个“寿”字,贴于大米糕上,顾客便用竹箩筐,一边装一个高高兴兴挑回家。
记忆中的父亲喜欢读书看报,一看就是半天,每每有什么新鲜事儿他都会在家门口与路过的熟人聊上一聊,到了饭点还欲犹未尽,需母亲催促半天才回里屋吃饭。父亲是个大嗓门乐天派,念诗背文都是他的强项,兴致高时还会唱上一曲,《为人民服务》《我为祖国献石油》……许多革命老歌在我很小的时候便耳濡目染,以至于大学时被同学戏谑说:“我是个古董,难以置信会唱这些歌。”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是家中的幺女儿,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故而父亲对我疼爱有加。那时的我,时常坐在父亲肩头,任凭我耍泼撒娇,过于调皮时,他会一把将我逮住,用他的大胡茬戳我的脸蛋,让我又疼又痒,我知道那是父亲对我特殊的“惩罚”是让我对自己行为有所收敛。中学前父亲对我的学习没啥要求。在农村,女孩子读书一直不被看好和重视,很多同龄的玩伴初中毕业后,甚至未毕业就奔赴沿海城市打工挣钱。当我考上省会城市的学校,父亲便对我学习有了要求。他时常对我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你一人在外求学,什么都要靠自己,你不光要撞而且要撞响!”我遵照父亲的嘱托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并取得优秀大学生称号,我知道这与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要强的父亲瞬间苍老了许多,当我决定从离开家8年的大城市回来时,父亲却因突发脑梗住进医院,那是我到新单位的第一周,抢救室里闭上眼的父亲直朝我挥手示意离开,我知道他是怕我因为他的原因耽误工作,我眼里噙住泪花,一路奔跑回到工作岗位,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失望。
随后的日子父亲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度过了他病床上的8年,见证了我们家老屋新建、我结婚生子,临终前走的很安详!
人生就这样,交织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平淡与起伏,父亲是一本书,在繁忙的日子里,想想您,看看天空,念念过往,思考一下来去归处。我们每个人,都在得到和失去的选择中,不断成长。父爱如山,那样的默默无闻,那样的重而坚定,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