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答”有其本身的局限性,比如我们难以对问题深入探讨,不能直接给出建议。
那么,心理疏导是如何对人发挥作用的?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六项心理疏导发挥作用的途径:1、情绪宣泄。2、情感支持。3、信息传授。4、模式觉察。5、资源挖掘。6、榜样示范。
作者在本章中讲心理疏导中的答主要分为三类:1、传授信息的答。2、引导觉察的答。3、引导重构的答。
一、传授信息的答
传授信息的时候要注意简明扼要、立场客观,避免使用情绪化语言。
二、引导觉察的答:针对当事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时候,我们发现当事人有些自己未觉察或者觉察到了不知道怎么办的固有局限。
1、定势:
由于缺方思考的深入,对待事情的时候,总是根据直觉或者惯性来进行某种自动化的反应。即使现有的行为被一再证明是错的,也不知道怎么变通。当事人跌入了死循环的陷阱,一次次重复同样的行为轨迹。
倾听师此时就需要用面质的答,帮助当事人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跳出其固有的定势。
AHA:“这并不是你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我担心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除非你真正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否则下次不过是换个对手、换个场景,依然上演同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把这类事情都摆出来,好好看看共同点在哪里,好吗?”
2、投射
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需求和情绪转移到他人身上,并确信它们就是他人的本意。
此时,倾听师解决需要通过面质的答,把当事人的情绪认领回来,承认和疏导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相对客观地看待问题。
AHA:“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如你所说的那样自私/畏惧/充满敌意,我更关心你的想法。你是不是同意这种想法?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要不要跟我多说说。”
用面质引导觉察要允许当事人保留意见和质疑。倾听师更重要的目的是告知,而不是证明。只要告知了,就算当事人看起来不接受、不认同,也一定有所触动。就想一颗小种子种在潜意识里,说不定哪天就会发挥生根发芽,发挥作用。
三、引导重构的答
引导当事人用新的视角、新的路径去看待事物。影响情绪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倾听师引导当事人用更积极、乐观或者至少更中性、客观的思维方式,重新定义对自己和外界的看法,重新构建对环境和目标的理解。
1、推诿
推诿,是对外归因(把原因归咎于外界)。偶尔的对外归因不是问题,但如果养成了习惯而不自知,就会慢慢失去承担的勇气。
倾听师引导当事人把行动的责任承担起来,也就自然获得了改变目前行为模式的信心和方向。
可以把“牺牲者”转变为“选择者”:我不得不加班,转变成,我选择加班,因为我想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领导赏识/我害怕显得不合群/我在准备升职加薪/不打算换工作。
2、偏执
偏执,思考问题极端化,过分偏重事物的一方面,一旦认定了某个观点或立场,就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其他的可能性,缺乏弹性和权衡的分寸。
常见字眼:“一定”、“应该”、“必须”,“一文不值”、“完蛋”等绝对化的表述。
例如:你刚刚说的“老板必须对员工公平、公正”,我们能不能换成“我希望老板对我更公平、公正”?你试着重新说一遍,看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皮蛋先生常说:“女人短发丑死了。”我可以尝试用以上的模式:“我们能不能换成“我希望我老婆留长发”,你试着重新说一遍,看看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摘录: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的偏执是很常见的,孩子的眼中的世界单纯而绝对,因此应对起来也可以简单地一分为二、爱憎分明。但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的挫败、丧失,会生动的教给他们,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绝对的好坏,每个人、每件事、每个时刻都是复杂而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对每个人、每件事,甚至对自己,都会产生爱中有恨、又亲近又逃避、又欣赏又嫉妒、又怀疑又依赖等复杂而纠结的情绪。当我们无力整合这些复杂的情绪时,偏执就成为某些人的保护伞,毕竟自我怀疑和不确定感会带来持续的体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