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出示“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市,这座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因常有鹳雀停留,所以人们称这座楼为鹳雀楼。
师:让我们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吧。
生(齐读):鹳雀楼。师:孩子们,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楼”字?生:“数”去掉反文旁,左边加个木字旁。师:真棒!你采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识记字形的好方法。师:“楼”是个形声字,右半部分(课件将“娄”变红)也读“lou”,左半部分的木字旁告诉我们什么呀?生:那时候的房子是用木头建造的。师:写“楼”字的时候右下方“女”字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米”,使整个字平稳。(师范写,生跟着书空,写完后,师打开汉之星软件进行点评。)
二、解诗题师:今天,一首唐诗来自1200多年前,来到大家面前,她就是《登鹳雀楼》这首诗。齐读课题。(生齐读)师:面对这首诗的题目“登鹳雀楼”,
师: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看到诗题,
你可以提出问题吗?
预设:生1.谁登上了鹳雀楼?生2.登上鹳雀楼会看到什么?生3.登鹳雀楼会想到什么?师:我们来一起思考来第一问题,小朋友,你知道是谁登鹳雀楼吗?
三、知诗人
师:作者是谁?出示幻灯片,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写了很多好诗,我们将来还会学习他写的其他的诗。
其实,在古代,有好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然而,王之涣这一登不要紧,成就一座千古名楼,使得”鹳雀楼“成为我国四大明楼之一;诗人这一登不要紧,写了一首万古流传的诗歌这首诗歌就是-----《登鹳雀楼》。
四、读诗句
师:这些生字你会读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依、尽、欲、穷)(生1读)师:“更”字后鼻音读得很到位。谁再来?(生2读)师:真棒!读得又正确又响亮。
师:老师把生字调整了一下顺序,我们来开火车读吧。(生开火车读)
师:小朋友,读准了这些生字的字音,你能再把这首古诗好好读读吗?
课件出示要求:试着读出停顿。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到底读得怎样,我们来检查一下朗读情况吧,要试着读出停顿哦。师:谁来读读第一、第二两句?生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师:不错,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生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师:你看他朗读时停顿掌握得多好,我们一起学他的样子来读读吧。(生齐读)师:谁来读读第三、第四两句?生l: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师:读得非常流利,真棒!生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个小朋友停顿也读得非常准确,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渎读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明诗意
1.孩子们读累了,嘴巴休息,小脑筋转起来,哪些地方看不懂?
预设:谁能用“”这个字组个词语?
2.诗人登上鹳雀楼所看到怎样的景色?
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合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交流,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 我从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看到了美景(依、入、目、上、尽、流)。
② 我从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看到了美景(白、黄)。
③ 我从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看到了美景(千里、一层)。
并且把这些词在诗中圈出来。
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边说边拿出“群山”图片,拿出太阳图片,孩子们这是什么?生:太阳。师:诗中说是?生:白日!老师把太阳贴在这个地方(离群山较远),对吗?生:不对。师:那应该贴在哪里呢?生:贴得尽量靠近群山。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太阳靠近群山?生:依。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这里的“依”字是什么意思呢?生:靠着、紧挨着。师:“白日”正紧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直到完全落下去,一点也看不见(拿掉太阳图片)。太阳去哪儿了?生: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师:哪个字告诉你“太阳完全落下去了,看不见了”?生:尽。师:真棒!现在,你能完成这个填空吗?(出示:夕阳紧挨着________,慢慢地________,最后________)生:夕阳紧挨着群山慢慢地往下落,最后完全看不见了。
师:太阳是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你能试着把这个画面读出来吗?生:白日依山尽。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太阳正靠着群山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落。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师:你们读得真好。诗人看到了落日,还看到了什么呀?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句。(生读第二句)师:鹳雀楼就坐落在黄河边。你见过黄河吗?你脑海中的黄河是怎样的?生1:黄河的水黄黄的。生2:黄河是波涛汹涌的。那位同学还愿意分享你积累的黄河的四字词语?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老师也给你们看几张黄河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黄河。)师:看了这几张图片,你们在脑海中又涌现了哪些词语?生1:奔腾不息。生2:波涛汹涌。师:真棒!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读读吧。(生读)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是什么样的黄河吗?生:奔腾不息的黄河。生2:波涛汹涌的黄河。师:黄河一泻千里,那么壮观,气势磅礴!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到哪里呀?生: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师:“入海流”就是——生:流人海。师:那你现在知道“黄河入海流”的意思了吗?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出示:_______的黄河流入_______。)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看到了落日,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所想)谁来读读后两句?
2.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读第三、第四两句)师:这里有个生字“欲”,谁来读读?(指名读)师:要记住这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生:左边是个“谷”,右边是个“欠”。师:用熟字加一加也是一个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师:“欲”字左右等宽,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成点,因为我们人讲究谦让,汉字也讲究避让。(师范写,生跟着书空。)师:现在,请你再读读上下句,猜猜看,这个“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想要。(师课件出示:想要)师:诗人王之涣登高望远,所以他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师: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呢?生:千里目。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再怎样?(师手势加以引导:再登上一层楼。)师:你能给“更”换一个字吗?生:再。 师:“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什么?生:再登上一层楼。师:现在你们明白第三、第四两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用上下面的填空。(出示:想要看到__________,就要再________。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出示卡片“明诗意”,粘贴在“读诗句”下方。)六、悟诗理师:诗人再登上一层楼,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名说)师:再高一点呢,猜猜看,诗人可能又会看到什么呀?师:诗人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呀?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师:小朋友说得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卡片“悟诗理”,粘贴在“明诗意”下方。)
七、回头看 课堂检测
师:孩子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登鹳雀楼》。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王之涣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王”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白日依山尽,黄河——
生: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更…更……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登鹳雀楼》,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鹳雀楼啊,以前我去过,登那么高干嘛啊?
生:登得高,才能望的远啊!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好,孩子们,今天张老师特别高兴,我们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放学回家后请把《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听吧。下课!
不息的黄河。生2:波涛汹涌的黄河。师:黄河一泻千里,那么壮观,气势磅礴!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到哪里呀?生:黄河水滚滚向东流入大海。师:“入海流”就是——生:流人海。师:那你现在知道“黄河入海流”的意思了吗?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出示:_______的黄河流入_______。)师:这一景象真是壮观呀!我们一起来读读吧。(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跟随诗人王之涣看到了落日,看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这样壮观的景象,他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所想)谁来读读后两句?
2.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指名读第三、第四两句)师:这里有个生字“欲”,谁来读读?(指名读)师:要记住这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生:左边是个“谷”,右边是个“欠”。师:用熟字加一加也是一个记住生字的好方法。师:“欲”字左右等宽,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成点,因为我们人讲究谦让,汉字也讲究避让。(师范写,生跟着书空。)师:现在,请你再读读上下句,猜猜看,这个“欲”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想要。(师课件出示:想要)师:诗人王之涣登高望远,所以他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师:你从哪里知道诗人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呢?生:千里目。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再怎样?(师手势加以引导:再登上一层楼。)师:你能给“更”换一个字吗?生:再。 师:“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什么?生:再登上一层楼。师:现在你们明白第三、第四两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用上下面的填空。(出示:想要看到__________,就要再________。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出示卡片“明诗意”,粘贴在“读诗句”下方。)六、悟诗理师:诗人再登上一层楼,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名说)师:再高一点呢,猜猜看,诗人可能又会看到什么呀?师:诗人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呀?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师:小朋友说得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卡片“悟诗理”,粘贴在“明诗意”下方。)
七、回头看 课堂检测
师:孩子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登鹳雀楼》。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王之涣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王”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白日依山尽,黄河——
生: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更…更……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登鹳雀楼》,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鹳雀楼啊,以前我去过,登那么高干嘛啊?
生:登得高,才能望的远啊!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好,孩子们,今天张老师特别高兴,我们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放学回家后请把《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听吧。下课!
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就是——(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再怎样?(师手势加以引导:再登上一层楼。)师:你能给“更”换一个字吗?生:再。 师:“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什么?生:再登上一层楼。师:现在你们明白第三、第四两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听?用上下面的填空。(出示:想要看到__________,就要再________。
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出示卡片“明诗意”,粘贴在“读诗句”下方。)六、悟诗理师:诗人再登上一层楼,可能会看到什么?(指名说)师:再高一点呢,猜猜看,诗人可能又会看到什么呀?师:诗人这样说,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呀?生: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师:小朋友说得真棒!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师:学到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出示卡片“悟诗理”,粘贴在“明诗意”下方。)
七、回头看 课堂检测
师:孩子们,放学回家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登鹳雀楼》。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王之涣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王”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白日依山尽,黄河——
生: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更…更……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登鹳雀楼》,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鹳雀楼啊,以前我去过,登那么高干嘛啊?
生:登得高,才能望的远啊!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好,孩子们,今天张老师特别高兴,我们度过了愉快的四十分钟,放学回家后请把《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听吧。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