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道中看到一张家教启事,大约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写得很煽情,第一句就是“孩子是家长的寄托”。这句话也并不陌生,许多人也的确这样想的。甚至,有人结婚就是为了要孩子,有了孩子之后更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孩子”。但这样的想法与做法,是否真的对孩子好呢?
以前,自己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后来才知道,真正的家庭核心应该是爸爸妈妈,这才是一种健康的结构状态。孩子未成年时可以依附于父母,随着他渐渐长大,他逐渐转向独立,最终要脱离父母的护翼,闯出自己的一方天空的。试想,如果作父母的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生活中心,必然会把自己的成长希望完全压到孩子身上,不是经常听到吗:孩子,我们的全部希望就是你了。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多大压力?假如他达不到父母的希望,带来的必然是双重的失望。而且,他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还是父母当年想走而未走成功的路。他的人生是谁的,父母的人生又是谁的?彼此叠加,混乱,终至茫茫。
其实,父母本身也应该是彼此独立的。以前常说:经济的独立带来人格的独立。有时还需要思想的独立。常见有的女子婚前头脑清醒,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计划,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事业与兴趣。婚后却判若两人,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到丈夫身上,或者把丈夫的喜怒当作自己情绪的标杆,或者把丈夫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一心催着他奔向“成功”。有了孩子,则把大半的注意力转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身体,孩子的未来,孩子的“成功”与否似乎也成了家长成功与否的标志。再回头,她找不到自己了,而丈夫和孩子未必把她自认为的“牺牲”当作一回事,说不定反而觉得她罗嗦多事。把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是很危险的,不止作为女子如此,作为父母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作一个彼此独立的“人”?
我们当然是有自己的社会与家庭角色的:工人,公务员,父亲,母亲,儿子,女儿……但首先,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有独立完整人格的“人”存在。我们有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与追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进入家庭,生育孩子,都是我们人生完满的一个阶段,一个过程。在金钱和精力上,我们可以毫不吝啬地付出,但精神上,我们要为自己保留一处园地。自己即是一个完满的圆,同时与其它同样完满的圆相交融,相扶持。孩子小时,当然并不完满,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变得完满。让他能够独立于父母而生存,让他可以展开双翼探索真实的自己,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寄托,对家长,对孩子,这样的说法与做法都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