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看了几周的《中国诗词大会》,可谓精彩纷呈与犹未尽。各路英雄真如武林大会般无比意外和热闹,或名门正派,或奇门遁甲,或身残志坚,或黄发垂髫,花落谁家充满悬念,壮哉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偶尔听到一个从没想过的观点,说在南宋时期,如果按照岳飞等人的主战思想,那么中原王朝早就自行崩溃了,经济上根本撑不住,又无险可拒,无战略纵深,无马匹资源和牧场,正如食草动物对抗食肉动物,赢得起输不起,赢了只是可以须臾自保,输了可就是灭顶之灾。正是由于秦桧等人用很高明的谈判艺术,让南宋又延续了百年社稷,反而把金国拖垮了。后来的金朝越来越被汉化,多次主动说不要给我们太多钱财了,多给我们些书籍吧。在厚重的文化感召下,让那些所谓的蛮族逐渐地为自己的粗暴行为感觉到羞愧,文化对于野蛮人性的救赎是非常成功的,这点从金人元好问吟出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诗句可以看出文化积毁销骨的教化。
千百年来,大多数民众是无法识字的,他们需要简单的善恶美丑评判标准来支撑自己生活的希望。通过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河北台的《中华好诗词》节目,我看到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兴趣。
我对诗词的喜好发端于女儿刚上小学时学会的《读唐诗》这首歌,歌词太美分享如下: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凫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
相思的红豆,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记得余秋雨在叙述完此生苦难后,提到了个假设:如果能有来世,他还是愿意出生在中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世中的百年千年,在宇宙中不过弹指一挥间,薪火相传的是人类的情感,中华文明在生生不息的传播中形成的文字被公认为是最适合写诗的文字。
联想起红楼梦中的香菱姑娘,这个五岁被拐卖的苦命丫头,命运多舛,几经坎坷后连自己的身世都记不清了。就是这个值得所有读者可伶的甄英莲,在大观园的诗社也曾经短暂绽开了自己生命的美丽,在黛玉的指导下写出了不错的诗句,算是对读者有了些许宽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