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对衰老一点感知都没有,曾经太年轻了,年轻得以为容颜可以永驻。直到将近30大关,观察到那张脸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我才意识到我渐渐地在变老。
就和我年少时很难察觉自己变老一样,我察觉不到父母的变老。直到我发现自己已然三十而立之年,才恍然大悟父母皆已年过甲子。看来,发现自己老了你才能感知到身边的人也老了。我只是相对的老了,和他们比起来我还是青年。
也有很多人在而立之年以前就成家立业了,也有的在而立之年以后很久还是单身一个。但不管你是否早已为人父母了,还是在三十好几的时候依旧把自己看成是个大姑娘、大小伙,30大关似乎是个严峻的分界岭,无论从外貌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一些变化。
我们80后这一代人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童年怀旧。各种儿时经历过的欢乐和物件都被翻腾出来怀念一把,似乎这一代的人无比依恋童年的时光,像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你可以说我们是最童心未泯的一代人了,依旧延续着儿时的口味、习惯。但心理上却不得不成熟起来,80后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再过20年,说不定国家的leader也是个80后。那时候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会更好吗?
我很庆幸生于80s,这是个史无前例的前后交替的年代。我小时候还能见到买米要使用粮票;在国营的馆子里吃过小笼包,也在个体户的馄饨店里吃过小馄饨;商品开始变得越来越繁多,于是才有了我们比父辈们更多姿多彩的童年。后来90年代国有改制,下岗工人们成为那个时代鲜明的标志,我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就身在其中。尽管脱离了体制,生活不得不依靠自己而变得艰难,上海的下岗工人们只好硬着头皮为自己谋生计,毕竟他们还要养家,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中坚力量。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发达的民营部门吸收了这部分下岗工人,在私营企业里下岗工人们的观念被不断改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他们不再多有抱怨,比大锅饭的岁月里更加勤奋,节制,未雨绸缪。
80后不得不和自己的童年和青春告别了,但80后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记忆,这个记忆不能丢。在各个领域,80后从菜鸟蜕变为独当一面的能手,我们的人生状态呈现为上升的趋势。厚积薄发,即将到来的是我们最辉煌的时刻。谁能够在下一个十年飞跃?不会是90后,他们必须经历一段积累的岁月,否则他们什么都不是;也不会是70后,他们要么已身居高位要么已错过了机会;能够飞跃的只能是80后。
三十而立不需要哀叹,青春固然美好,但人生不是只有青春。每次看着我儿子酣睡的摸样,我都不禁感慨,他的渐渐长大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渐渐衰老。你会发现孩子长的真快,有了孩子以后,钟表像是被拨快似地,时间飞逝而过。这深刻地提醒了我,生命是有限的,而我年幼的孩子他显然不能理解生命是什么。谁也不能在生的时候就想到死亡。我以前也不这么想,直到他的成长和我的衰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才意识到,上帝给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定下了倒计时。我如果不学会取舍,我将会浪费巨大的财富,时间就是那生命,永远无价。
我略微感到些紧迫,不是因为在镜子前一眼瞥见了细纹,而是我竟然在计算自己的生命。我的计算必须是张弛有度,有些事情不用太计较并且时刻提醒自己在浪费时间,有些事情就不得不告诉自己做个果断的决策。大多数情况下我不敢懈怠,我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我还有很多的书要看,我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想明白,我还有很多的思考要写下来。所以我在半夜如果醒来,不会继续等着自己睡着,我开始看书。
人生有很多琐碎的事情不得不做,相比前几年,我已经大大地简化了我的生活。人生有很多不想做的事情不得不做,相比前几年,我已经开始忠于自己的内心了。我们赚钱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谁说人没有梦想?哪怕就是想即刻出门吃一碗拉面,那也是梦想。有时梦想可以如此简单。我绝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不然我就不需要时刻督促自己了。
一切事物都有逃不脱的命运,那就是死亡。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有死也有生,好像生息的规律才是永恒不变的。人类不想遵守这样的规律,古往今来,追求爱情的永恒,追求不死之身成了人类最大的梦想。而这种所谓的梦想不过是一种妄想罢了,人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理性不及,一旦人挑战宇宙的规律,就开始变得狂妄起来。人类所追求的这个永恒,违背了神的意志。死亡是永恒吗?不得而知,超验的东西没有谁能说清楚。上帝将会给全人类一个世纪审判,所以死亡不见得是永恒的。在超验的领域,我们只能借助神学的帮助来理解,并以此来消除人类的狂妄。
越是了解生命的涵义,越能让人变得谦逊。年少轻狂,正是因为他还没听到生命倒计时的钟摆。有很多人到了迟暮之年才仿佛听到,能不能放开,放下,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到了何种程度。我并不以为俗世之人要学得和僧侣一样去参透这个东西,但我们有多少人是浑浑噩噩地度过青春,度过中年,来到老年的。我要是如此,我便是要痛心死了。不可想啊。不可想啊。至少在我年老之时,能够了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