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来自慧能大师的《菩提偈》诗句节选,意思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徐冰老师的作品《何处惹尘埃》近乎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诗。这种感觉不好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似乎这一切都由我们自身而起,而我们自己又再因自己的追求惹来烦恼,那些尘埃是我们想象的,也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真实又好像无用,甚至不存在,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失去,就像燃烧,氧气和物质在剧烈地反应,说不好谁在得到,谁在失去。也许这个思考的过程也是影响我们最大的障碍,让你离那个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因为我们都要死的。
徐冰老师的这件作品,主要材料是收集了“911事件”后的尘灰,当时人们都没想到,那么巨大的灾难,整个世界上没有人想到搜集这些“无用”的东西。徐冰当时也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物质,他只是觉得这些灰包含了太多的生命,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意义。两年后,当徐冰又读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著名的禅语时,他想起了这包灰尘。
《何处惹尘埃》材料出境过程,2004 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确定了现在形式的作品方案,在参加英国的一个展览时,徐冰把这些灰烬带出美国却经历了一点“磨难”,国际规定并不允许将此类物质携带出境,911事件后美国也加强了海关管理。徐冰只好将这些灰加水成泥,翻模一个娃娃玩具,解释是一个小雕塑作品才带出来。这个过程奇妙又讽刺,但依然在解释这句话:“何处惹尘埃”。到了展览现场,再一次磨成粉末,而且形态是个娃娃,灰尘成为它原来的样子,这个过程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作品展示是徐冰把这些灰吹向在展厅,在地面上留下隐隐的字迹,英语是:“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2004威尔士国家美术馆展览现场。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曾经评论《何处惹尘埃》:“过去10年,关于‘自由塔’以及‘9/11’纪念碑的、冗长而毫无结果的争论中,没有人注意到,其实这座纪念碑早已在那里:就是那些尘埃本身。”
尘埃本身具有无限的内容, 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恒定的物质状态——"一切从尘土而来, 终要归于尘土"。
徐冰自己曾强调,《何处惹尘埃》探讨的并非“9/11”事件本身,而是精神空间与物质的关系,他更想追问的是:到底什么是更永恒,更强大的?什么是真正的力量?宗教在哪?不同教义、族群共存和相互尊重的原点在哪?今天的人类离那些最基本的命题似乎已经越来越远。
(以上信息图片来自网络,馆长整理,侵删)
如果能在现场感受作品可能会有更多感受,但也许就是现在这些,我们其实再一次被定义,被这个“尘埃”定义,这就是好的艺术创作留给人们的能量。徐冰老师的作品甚至很难定义,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实验艺术?但我们为什么要定义呢?就像“何处惹尘埃”,比如在馆长的记忆里这件作品留下了一个感受,一个很难说清的感受,可能要聊聊,还要看环境,看和谁聊,而且作品纵贯时空,信息和观念会一直在人们的认知和意识中飘浮着,不想让着尘埃落定,又觉得明镜太净。像上一篇文章馆长推荐的李沧东导演的电影《燃烧》一样,我们会被这种感觉吸引,甘愿走进这个迷宫,而能得到什么,谁也不知道,可能只有自己记得迷宫的墙是砖头还是灌木,地面的颜色,空气的气味,那天温度,所有这一切只有自己知道。
文明其实就是燃烧后的灰烬,就像我们每个人的骨灰一样,那些留给自身不存在的世界的东西,也说不清是什么,如果我们能理解灵魂,能像灵魂那样思考,意念交流,也许这些就不是问题了。
想起火葬场里燃烧的人 ,产生的是怎样一种能量?怎样的物质的转换?我们是碳基生物,从有机体变成碳 变成一种“永恒”的物质,也就是尘的一部分,地球上最古老也是所有生物的主要组成元素。那么每个人作为宇宙的综合体应该就可以理解,在罗斯威尔事件发生74年后,我们还没有接受灵魂的永恒,没有接受死亡的临时,也许我们依然是那部分囚禁的人,之后馆长也会聊聊这个本来外星的灵魂体,其实一直在寻找可以解释的更“真实”的证据,让自己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一切都是假的。
有时喜欢给人灌输“虚无”的思想,就像自己在燃烧自己,告诉别人,你看我很亮,很热,有很多能量,我的火花多璀璨,我的火苗就是最美的舞蹈,你看啊!你能感受到吗?这是一种炫耀,一种无用的宣讲,但其实最终受益的一定还是自己,只是这个过程中觉得火可以更旺,就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加入这个燃烧,等着燃烧殆尽,我们等待的完全一致时,也就是一起看到死亡,了解了,相信了,接受了,也许就会接受自己的死亡和重生,起码也有人证明我的燃烧留下的是哪些灰烬。
馆长想:身体就是那尘埃,而灵魂就是那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