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飞机上,看完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觉,短视频、电视剧、原著,简直就是三种不同的载体。
记得腾丛丛导演的电视剧刚出来时,我还在工作岗位上为了各种事情焦头烂额,那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刷短视频,《我的阿勒泰》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由、做自己、无需内耗;然而转眼到了我把工作辞了,来新疆之前,赶紧把电视剧追完了,我才更多地了解到这个故事的美好和梦幻之处,其实梦想是基于现实之上的。
再到翻阅完了李娟的原著,我更是深深地洞见了李娟那时候身上的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事实上,李娟在面对草原的浩大和岁月的漫长,那种生活她是有点无所适从的,但在文字中,她透露得不多,一点点而已,字里行间藏着蛛丝马迹……
当然,我阅读完,结合我自身的经历体感,这次对其中的一些情节,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们无意中与“觉醒”二字契合在一起了,特记录一下,算作观后感。
1、半梦半醒
“那是我唯一没有晕车的一次,一路上的磕磕碰碰对如此深沉的睡眠竟然造成不了任何影响。梦中的情景春去秋来、沧海桑田,根本脱身不得。但哪怕在梦里,似乎也能明白自己是在坐车,因为头靠在窗玻璃上,不时地撞得“咚!咚!咚!”地响。每撞一下,全车的人集体惊呼一次。这“咚咚”声和惊呼声历历入耳,但就是醒不过来。
等好容易挣扎着醒过来,发现脑袋和玻璃之间给塞了个厚厚的座椅垫子,不知哪个好心人干的——当然,倒不是怕我撞坏了头,而是怕我撞坏了玻璃。”——李娟《我的阿勒泰》
这是书中的一篇《坐班车到桥头去》,看了这个我就想到过去某一阶段的自己,真的就是半梦半醒的一种状态。
就是其实知道自己是在路上颠簸的,但真的是太累了,也努力让自己留着意识别忘了下车,但是面对那么一段漫长的旅程,不想苛责自己了,就闭着眼睛吧,保存体力等待时机。
2、顺势开溜
“狠盯对面山坡看了好一会儿,才会清醒。清醒了以后,才会有力气。有了力气才能回家。否则的话,我那点儿力量只够用来睡觉的,只够用来做一些事后怎么也记不起来的梦。没办法,整天只知道睡觉,睡觉,睡得一天到晚浑身发软,踩缝纫机都踩不动了。每踩两下,就停下来唉声叹气一番。
那时,他们就知道我又想溜了。但那会儿还没到溜的时候呢,我老老实实踩了一阵子缝纫机,然后开始做手工活,然后找根缝衣针穿线,然后捏着针半天也穿不进去线,然后就到外面阳光下去穿,然后在阳光下迅速穿针引线,连针带线往衣襟上一别——这才是溜的时候。”
这是书中的另一篇《在荒野中睡觉》,看了这个我就联想到,能量切割着实是个不易的事情。
其实我后面发现,之前一起上班的哥哥们有的确实蛮好的,但是职场就是这样,无论领导还是同事,都会无形之中对你产生牵制,除非你是真不要那份工资了。我又不是那种很懂得处理情感的人,所以才会让心总是处于一个漂浮的状态。
做任何事都想给自己找个完美的借口,比如我离职前,有一个哥哥因为工作辛苦提出换部门,我当时就抓住了,心想那你们不要怪我吃不得苦了。
3、醒来之后
“最美好的时光是清晨。天色微明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光线中稍稍醒来一下,然后再次安心地睡过去——因为总算确认了世界仍是如此的,它到底还是没有把我们怎么样呀。
直到太阳完全出来了,清晰冷清的空气里有了金色和温暖的内容,远远听到帐篷区那边有人走动和说话的声音(——太好了,在夜里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此时此刻世上除了我们,就再也没有别的人了……),才舒舒服服地裹着被子坐起来,再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想一会儿。然后才迅速掀开被子穿衣套裤子。清晨很冷的。”
这也是书中的一篇《我们的家》,看到这篇的时候,刚好整本书看完了,飞机马上就到乌鲁木齐了。
这篇李娟写的是阿勒泰的大雨天,在那些黑暗的夜里,很多时候风啊雨啊都是无法避免的,只能想尽办法让《我们的家》少受伤害,显然,年轻的李娟,没有她妈妈和她外婆那么淡定,面对大风大雨还能安睡如初。
事实上,我之前一直和很多老师朋友争论一件事情,大家都觉得先醒来就好了,但我正处于一种巨大的混乱与恐惧中,根本不敢面对外面的疾风骤雨,只惦记着天何时亮啊,实际上心里是没有底的。或许所谓的觉醒,就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一个事情,我只能这么自我安慰顺应自然。
可是我还是太傻了,运用过去的经验是无法预测未来的,中间有些卡点,我真的是可以不必自我为难的。就像李娟她们家的帐篷在风雨中飘摇,但仍然没有影响她们睡觉坐等天亮后的晴天。
没有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拥有了大量自由的时间,其实真不考虑买房车这些的话确实没有多大的压力,就算想出国游玩也是可以的,身心放松了再继续回来奋斗。
昨天到达乌鲁木齐,今天坐火车本来想着去赛里木湖的,结果火车没到站我就提前下车了,因为我看地图,“奎屯”是一个很重要的站,于是潜意识就把这个刻进去了。
找了家馆子,吃了电视剧和书中提到的新疆美食“过油肉拌面”,那就顺其自然吧,晚上再坐火车去阿勒泰,前往禾木景区。
根据车票显示,睡一觉,明天早上就到了,不得不感慨一句,新疆确实挺大。我想,我们的世界也是可以很大的。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