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多的总是---借口
从小到大我做过最多的事情,不是做成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没做的理由是五花八门的,比如我太累,就不跑步了,我心情不好,就不去上班了,我头痛就不看书了,我有口音,就学不好英语,我没天赋,所以学不会编程。
具体到写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比如去年这时候,我还没开始写,当时的借口是,我是理科生没必要会写作,我语文一直很差,没天赋还是不要写了,写了也不通顺,会被人笑的还是不要写了,写作是专业作家的事情,这就是借口的力量。
我的大脑通过这各种各样的借口,告诉自己不要写,这种强大的能力,就是讲故事能力,通过讲故事大脑合理化自身的行为,那是因为大脑想要保护我,保护我免于因失败导致的惆怅,所以大脑做这些事情完全是出于本能啊。
但,我定义的失败,其实是把写的东西好不好,能否获得认可作为了唯一标准,我大概是看多了10W+的文章,觉得自己要写也应该到这个水平吧,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起步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把自己当成了专业人员,好像跑步不以马拉松为目标就是三观不正,写作没有10W+就没有面子一样,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成功,以为那才是世界的唯一真相,人间的正道,只要努力自己也可以做到,但其实我只是普通人,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先试着完成一件事情,比把一件事情做好要关键的多,如果当时没有想通这点,我也许就会陷入我不做是因为怕做不好,我做不好是因为我没做的怪圈里,幸好我不是完美主义者,我跳出来了。
后来我把这个标准变一下,重新定义为---完整的写完一篇文章,先不讲就质量的好坏,也不在意是否获得认可。
这样目标难度就一下子降低了呢,作为普通人,虽然没接受过什么专业的文字训练,但是把一件事情基本讲清楚的能力还是有的,不信大家可以试试看把昨天晚上看的电视节目复述给公司的同事听,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吧。
于是这个原本阻碍我写作的借口就被简化了,一旦问题简化到可以操作的层面,我的第一篇文章也就写出来了,虽然现在回过头看,那篇文章写得真不怎么样,而且直到今天我的文章也不怎么样,但好歹已经开始一步一步的走起来了,虽然我天赋差,但一直往前挪动,谁又能想到我已经挪了快一年了,之后又会挪到哪里去呢,所谓不积硅步无以成千里,我步子小,那就小步快走咯。
所以,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别管有的没的,先干他一炮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