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118,4-8-4,公孙丑章句下8-4》
今天是丙申年己亥月乙未日,十月初十,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终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一,陈贾想借周公的例子以开解齐王的羞愧之心,他跑到孟子那儿,问孟子:"周公何人也?"周公是怎样的人?
孟子回答他,是圣人。
陈贾又挖一个坑给孟子:"听说,周公封武庚于殷,然后指派管叔监视殷人,管叔却与武庚合谋叛乱,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错,史书记载,有这回事。
陈贾继续挖坑儿说,不知道管叔将叛乱,指派他监视殷国,那就是不智了。你既然说周公是圣人,圣人嘛,应该是尽善尽美、没有过失的;周公却不能免除用人之过,难道说圣人也有过失吗?
孟子答道,岂能这样简化圣人呢!圣人,遇到天理人情照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安排或许是出了差错,但也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地方,应当看到他身之所处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当初认定他是王室至亲,所以出于爱兄之念,信任他任用他,实不料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然而,周公的过错,难道不是出于天理人情难比避免的情况吗?反过来说,如果周公猜疑哥哥,用怀疑和区别之心待之,就不该犯错了吧?但是,这是圣人之所忍为之事吗?
二,张居正先生讲解说,孟子的话,正合于孔子所说的"观过知仁",看一个人犯错,也能知其仁与不仁。正因为周公过于爱、过于厚,才配为圣人啊!
三,这样的过错,在所难免。然而,儒家圣贤之道教育我们:志不在免过,志在于仁。
四,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公处理哥哥管叔,不如舜处理哥哥象那样圆满,以至于管叔最终发展到恶贯满盈受诛身死的地步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对比如下:
象的恶是已表现在外的,而他的追求不过是富贵而已,所以,舜能够掌控并且周全处置。
管叔之恶却藏在心里,所谓包藏祸心,而且其志其才都不是一个混小子象所能比的。周公又怎么忍心逆探哥哥的祸心而弃之不用呢?这是奸雄逻辑,不是圣人逻辑。圣人逻辑是什么?周公爱兄,就是本着无有不尽的亲亲之爱。可以说,管叔的事,是圣人的不幸。不幸,只是命运;命运,坦然接受。
这是圣人逻辑:做我该做的,接受已经发生的。
五,我们志于仁,区别于祈福消灾。祈福消灾目的在于消灾;志于仁,仁本身即为目的。仁的动机和结果,不在无灾无过,完全在仁本身,所以,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求仁而得仁,何所怨?"
六,对于文过饰非者,孔子说:"见过不改,是为过。"由此可知,圣人,并非完美;人恒过,而后能改;无过不是圣人,有过能改,才是圣人。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