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基础》第六章讲的是行为主义与教育。行为主义植根于许多哲学的传统之中,它关系到实在论。实在论是行为主义的一个要素,既包括具体行为也包括"形式"或者行为准则。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个性、性格、正直等特征都是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主义者主张,我们完全有可能了解行为的规律,并开始控制行为。行为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行为主义原理与机械唯物主义的某些观点相似,认为人类是更为复杂的自然有机体,但一样可以被研究且受自然规律的支配。都相信人们依据他们的身体构造而产生某种行为。
早期行为主义者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的训练实验为新行为主义者提供了认同的方向,但新行为主义者使用了操作训练。华生作为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协调感觉和运动反应,他的研究引发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运动。为华生提供哲学基础的是实证主义运动。
斯金纳被认为是行为主义集大成者。他是一个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著作中时有出现激进主义言论。他主张认识就是环境作用于人的一个事实。用语言来描述感觉的意识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不在单独个体范围内。他并不否认某种个体的意识可能会牵涉到人们的认知,但人们所认知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外部世界的物体和状态。他认为人类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者。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受到约束的,控制是敏感地把握人类行为结果最重要的部分。他主张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文化的主要方式。为了改变文化和个体,行为必须要改变,同时,改变行为的方法就是改变起强化作用的相倚性关系。作为行为主义科学家,他坚持潜心研究价值和善。他的善有个人的善,他者的善,文化的善。他主张需要一套完善人类行为的科学及方法,其中包含着人类的生存价值。
作为一种教育哲学的行为主义,其教育目的已上升为行为工程,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主张通过训练法强化行为,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人们的行为,同时为其指出更为合适的方向。在教育方法与课程中,行为主义者倡导教师有多种奖励与强化的方法可以任意使用,课程应该被划分为短小而独立的单元,容易被掌握。教学目标必须以行为科学的术语来描述,不能仅仅是教学的主题。在教师角色中,所有教师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都使用一两种行为的方法,教师必须掌握训练的技术并正确的使用,能相互合作会成就与众不同。
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对当前刷题式的应试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对未知变化的社会适应性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