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叨叨写作打卡第六天。
在前两天的问答写作中,让人最有话说的应该就是“焦虑”以及“焦虑的解药”了。不少同学说,焦虑最好的解药就是行动起来,这我非常的认同。
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行动”也不是说动就能动,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为了要把这“解药”煎好,发挥出最大的药效,今天试着就来梳理一下行动的阻力。
1.上来就想要搞大制作,往往寸步难行
“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我面前的16岁少年很清晰地说着这话。
然而,就是这位少年,因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动辄闹情绪而被父母带来寻求心理咨询。
我很好奇,也很困惑。
“其实打游戏只是我打发时间的方式,因为实在太无聊了。但我其实希望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做那些可以让我觉得自己有价值的事情。”
我期待地问道,“你对写作有兴趣,这很好啊,你有在往这个方向做什么事情吗?”
“我的文笔是不错的,我平常会在网络上看科幻小说,积累素材,什么样的人物场景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些对于我来说应该都不是问题。”我看到少年眼中闪烁的神采。
“但是,”少年接着说到,“开头真的很难,我想要写原创的、新颖的,不能跟那些烂大街的一样,要去构思整个故事线,工程太大了!不能轻易下笔!”我又看到少年眼中的神采黯淡了不少,似乎这只能是停留在想法层面的计划?
谈话的最后,我反馈给少年,他在谈及对写作的兴趣和分析时的神采很吸引人,但遗憾的是,一上来就搞大制作,目标太高,难以开始,容易受挫,所以最终还是绕回了游戏的世界消磨时光。
少年沉思了一下,说道,“我之前都没有这样想过,觉得那样的目标挺理所当然的。”
就像一个导演,一出道就想制作奥斯卡大片,一举成名,这可能性极低。现实往往是经过无数的小制作,甚至是失败的小制作,长时间的沉淀积累后才有可能出来还不错的作品。而这位少年还没开始学习写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又如何去呈现一篇长篇巨作呢?
所以,有了追逐的方向,我们还要分解动作,从小目标开始,比如写作,写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需要什么样的逻辑,如何呈现观点,如何论证,如何升华,如何排版等等,都是需要学习、练习、打磨,一步一脚印,而不是立下一个高大上但非常遥远的Flag就了事。
开始学习很有必要,但有些人也容易陷在”学习“中,迈不开腿……
2.我还没准备好!
以前在学校做一项研究,要去访谈高校的老师,有的还是教授级别,总害怕有疏漏。所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搜索文献,精心地准备访谈提纲;买了专业书籍,学习访谈技巧,注意事项等等。
到了后面,我发现自己就是重复地在看文献,改提纲,改标点符号!却没有出来什么新的东西,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
我师姐看不过我那么焦虑,却又原地踏步,跟我说,“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总感觉还没准备好,但事实上,你做的已经足够了,你要去试试看了!
我硬着头皮联系了第一位受访老师,开了头以后,反而像打通了任督二脉。我发现当自己置身于事件进程中时,就像走迷宫,一条路不通自然就回去找另一条,总会找到出口。困住自己脚步的不是迷宫本身,而是在迷宫入口却不敢进去。
今天跟朋友聊天谈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变化更新太快了,我们花过多的时间来准备,还不如花一点时间来试错。深以为然!
3.我没什么可以输出的……
互联网时代,信息飞速更新,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非常的便捷廉价。很多时候,我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信息输入,却少有转化成输出,不是不想,而是总感觉“没什么可以输出啊……”
朋友sannie,叨叨的学委之一,是我大学时期认识的老朋友了,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很努力的娃,刚上大学就组织社会实践;对心理学很感兴趣,自学自助;毕业后去了留学咨询公司,我问她,你喜欢吗?她说,喜欢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文叨叨是她推荐给我的,我说是什么吸引你?她说,因为有很多厉害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很有趣!
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他人的欣赏,真的让人感觉很美妙,很受感染。
我感觉sannie已经是一身的技能了,但是她说她不知道可以输出什么东西。好像都是在欣赏着别人,择取着别人的观点,所以她自己开的公号到目前为止多是写别人。虽然我认为她是有自己观点的,但却淹没在别人的信息中。
其实,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我想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输入进来的信息,没有很好地加工整理,为我所用;二个是,总怀疑自己不行,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可以进一步的时候,可能会选择退半步。
写的是sannie的例子,说的却也是我自己,有想法要做点事情,想要动起来,却害怕自己做不来,怕自己没有能力对选择负责;退半步又不甘心,索性就变成了原地踏步,貌似最安全。
但,现实是不进则退。“进”不一定是去到哪里,其实在路上就好。告诉自己,这世界那么多牛人,失败很正常,但请不要放弃尝试!当机会找到你,当幸福来敲门,尽管去会一会。
行动是焦虑的解药,煎药的方法也同样重要,什么样的行动才有效?
我想,要有追寻的大方向,也有要有行动的着力点;要学习加工,也要勇于试错、勇于输出。只要我们启程了,总有风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