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或灵感是演化而来的,成功的创意或灵感是试错试出来的。
不知怎么回事,影视或书籍作品总是会让我们觉得那些伟人的伟大灵感是靠顿悟得来的。例如: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后顿悟出了重力、阿基米德在泡澡时顿悟了无损测量黄金纯度的方法等。这似乎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个人的成功与否与自身关系不大,与老天爷是否垂青息息相关。但事实却是伟大的创意与灵感都是根据现有的东西发展继而进化而来的。往大了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靠着对当前已存在的事物的复制、转化与组合而来的。
就拿当今互联网巨头企业来说,每一家主攻的方向都不是完全自主创新的,全都是集之前已有的事物之大成而来的。如果我们苦于没有创业的灵感,那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当前已有的事物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尝试一下:
- 模仿
- 转化
- 组合
提高知识储备量是一种提升我们的创意与灵感的闪现的非常有效的办法。我们对别人的创业灵感了解的越多,对不同的创意与灵感取精去粕的机会就越多,产生自己的创业灵感的机会自然也就越大。
我们的大脑处理事情时也分 “前台” 与 “后台” 两个概念。这个 “前台” 是能被我们意识到的思考过程,而 “后台” 又被我们称为 “潜意识状态”。我们可以培养将寻找创意与灵感的工作交由 “后台线程” 来完成的能力。培养的方式是:以一颗平常心在生活中关注特定领域的各种看法与想法,不管它看上去是否天马行空。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一点,终有一天你会捕捉到各种各样的创业灵感的。
如果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创意或灵感,也请千万不要吝于示人。我们完全不用在意他人会嘲笑我们的灵感,也不必担心它会被窃取。好的创意一定是吸取了很多方的意见修改而来的,如果我们连身边人的嘲笑都承受不了,将来如何应对陌生人的鄙夷?而关于担心自己的想法被窃取那就更是多余了。首先,大多数人对我们的创意或灵感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其次,只有在我们成功发布了产品,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别人才会想着去抄袭。而如今我们的创意仅仅停留在想法上,担心被人窃取那不真是杞人忧天吗?
成功的创意或灵感都是试错试出来的,在我们好不容易有了创业的点子时,千万不要因此沾沾自喜。要知道,保守的数据都显示创业的成功率仅不足四分之一。那我们要如何来验证自己的创业灵感是否可行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 频率
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出现的场景很高吗? - 密度
很多人都会面临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吗? - 痛苦程度
这个问题是否不解决不行?
当然,以上三点仅供参考,并不是说不能完全以上三点的想法就完全不可行。要知道,很多互联网巨头企业在以上三点上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然后,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去评估一下市场规模,看看这个规模能否满足我们的预期。评估规模的方法首先是要大致给自己的产品定们价。其次估计一下会有多少客户,估算客户数时还应该考虑上竞争对手分享市场的情况。更具体的获得市场规模数据可以通过广告服务商、现有解决方案的活跃度、社区、市场研究和报告等。
如果评估出来的规模可以接受,那接下来就该找找真正的客户聊一聊,试着探寻一下目标客户关于这个需求的想法。当然,这项工作其实更偏向于 “社会工程学”。总之,在这一步,我们就是要确认我们的创意或灵感是真的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的。
那再接下来,我们可能要去拉投资了。在拉投资之前,我们至少要准备好两个问题的答案,否则不会有人愿意相信我们的。1、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的可以被解决?2、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的可以由我们来解决?
好的,下面我们终于到了实际开发的环节了。
在实际产品开发环节里,必须要采取 “频率制胜” 的原则。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尽可能提高产品迭代的频率,而非开发出一款完美的产品出来。因为我们说过,好的创业创意或灵感都是试错试出来的,即使我们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投资人,但也只有市场才能证明我们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加快产品迭代频率,我们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得到市场的反馈,再根据反馈来调整策略继续试错。运气好的情况下,试错试多了事情就成了。
同时,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让我们的客户全程跟踪我们的产品开发。只有来自客户的反馈才是真正有效的反馈。在创业过程中,肯定少不了遭遇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做到多问几个 “为什么”,说不定就能挖掘出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不要只顾着解决表象问题,潜在的问题更有解决的必要。
创意与灵感,源于生活,也当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