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也曾在云南的贫困山区呆过。所以,带着对大山学子的朴素情感和张老师不辞辛劳的崇敬,抛开网络舆论的撕扯和电影本身部分情节刻意的突出,我来说说个人对这座“高山”的理解。
原本在看电影之前,对电影的名称就持疑惑态度。电影主要讲述及改编张老师的真实事迹,第一视角肯定是张老师,所以用主角的事迹演绎电影,“我本是高山”片面强调了张老师自评为“高山”,有所不妥。诚然,我并非否认张老师是“高山”,相反,张老师的精神和行动,毋庸置疑张老师本身就是一座“高山”,更超越“高山。但从观影者的角度来看,我想着,“你本是高山”是否更合电影标题。
这个巨大的疑惑,在我观影后释然了。个人理解,“我本是高山”,这座“高山”是形容那些张老师帮助和教育的女孩子们的。为何把她们比作“高山”?个人理解:
其一,电影中的山英、山月们,本身就生活在大山深处,她们也融入在“高山”中;
其二,“高山”象征着积极的精神,比喻电影中女孩子们的不服输,无畏逆境冲破命运牢笼;
其三,“高山”的对立面是“低谷”,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相较于生在在城市中的孩子,她们的“高山”是一种现实的暗讽;
其四,“高山”中的女孩子们本来大概率一辈子陷入“高山”中,困在大山里的,这极可能是她们的宿命。但是,因为张老师的到来,改变了她们的“高山”宿命,改变了她们的一生,让她们得以选择自由。
最后,对于“我本是高山”的英文翻译“beyond the clouds”,我认为是极好的,而“beyond the clouds”解释为“在云端”更合适,而张老师的精神和事迹,本就是在“云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