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电影《我本是高山》,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坚守,关于热爱的电影,根据张桂梅老师真实故事改编。
看到预告篇的时候,我就感觉心潮澎湃,会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看正片的整个过程都被感动着,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看完了整部电影。被感动的有张老师的坚守,老师们的坚持,孩子们的质朴,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淳朴的灵魂和对理想的追求。
张桂梅老师坚持办女子高中的初衷就是用教育阻断贫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山里的孩子不应该到了年纪就嫁人,一辈子被困在山里,让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影片的开头是开学典礼,整个过程混乱,甚至有些滑稽,学生们坐在底下一片笑声,领导们纷纷退场,将这个烂摊子留给张校长,她不慌不忙,努力控制整个场面:“今天的开学典礼很成功,你们能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从刚开始学生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最大的无知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身处在大山里的孩子们,对于上学究竟能给她们带来什么并无知晓,甚至学生们的家长都处于无知的状态。
办学困难重重,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刚建的一座教学楼似乎刚投入使用,学校最初连围墙和校门都没有,学生们的基础差,老师们的工资发不出来等等,和这些困难比起来,转变孩子们的观念,让学生们的家长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才是最大的困难。
影片中的两姐妹,山月山英的父母就不支持她们上学,她们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将姐妹俩叫回去帮助干农活,随后在家人的安排下,为了生活,姐姐山月被迫嫁人了,但不幸的是,最后姐姐因为家暴被丈夫毒打致死,还留下了三个月的孩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对山月充满了同情,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学习成绩也好,却因命运的不公,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就消失在世间。面对这一切,张老师再次坚定地认为:女孩子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人生的主动权,拥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
面对各种困难,张老师感觉很无助,老师们的纷纷辞职,学生们的纷纷离校,家长们的不支持,她想过放弃,她来到了学生们的身边:
“今天吃完这顿饭你们就各自回家去,女高从此就不在了,回去以后,你们就是嫁人的命运,这辈子都出不来,下辈子也出不来。你们也可以去一中,但是一中的学生见你们都会躲得远远的,说你们在女高混不下去了才来的一中,你们在他们面前也抬不起头来。你们一个个都给我考出去,你们可以去当医生,当律师,当记者,当护士。”
这一段是影片的一个华彩的部分,从这以后,同学们似乎都被唤醒了,再不需要老师去催促,她们明白了上学的意义,开始勤奋苦读,备战高考。
学生们有了精神面貌,统一着校服,一下子看起来不一样了,老师们带她们来到了山顶,看到太阳一点点地升起来,老师们也鼓舞学生:
“同学们,山的那边200公里的云南有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在厦门有厦门大学,出门就可以看见海,在四川有四川大学,它有四个校区,在东北边2000公里以外的北京有清华有北大,想学医的同学,有北京协和医学院,那是全国最好的医学类大学。”
孩子们听到老师的鼓舞之后,眼里都是光,都是对未来的向往。
高考时间到了,校园里也拉着各种横幅,高考大巴送学生们参加高考,在车上,学会们齐声诵读: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高考结束了,半个月后公布成绩,华坪女高首届高考生二本上线率100%,想当年我读的镇上的高中的上线率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准。
张老师和卢老师翻越大山,在山的一边对着山那边的山英高喊:“山英,你考上大学了!”
那一边的山英听到这个消息,泪流满面,这一刻,我相信她的内心是复杂的,她必将带着自己和姐姐的理想勇敢前行。
在黑暗的夜幕中,山的两边,微光闪烁,这种跨越山谷的微光像极了山里的老师和孩子们,梦想虽小,也有光亮。
用教育阻断贫穷,是张校长坚持办学的理念,用爱呵护学生,帮学生们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她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获得人生的选择权,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热爱,关于坚守,关于人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也给了我启迪。
我想人到了一定阶段,最终追求的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你和自己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有何种关联,你所从事的职业,甚至是你所追求的事业能够给社会带来什么。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各种基本的需求被满足了之后,这种自我实现的价值感一定是每个人追去的东西。
我想带着这样的思考,去探索自己,探索自己和社会的关联,如果能像张老师一样,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那想必就是这部电影给我们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