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把时间当做朋友》,第565页——570页
第六章《交流》第2小节“说与不说”
继上一篇分享“如何听”之后,作者在这一小节讲“如何说”。先听后说,这个再自然不过的道理却常常被大家忽略。
“我怕我说不好”,这样的担心往往出现在一对多的交流场景前。比如会议上的演讲与分享。在这一类“广播”式沟通中,发言者需要传达的信息篇幅较多,所以如果能够让听众明白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就会让更多人更容易地接收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比如在开始展开内容之前先向听众介绍自己的内容提纲。广播式沟通的压力来自于把自己暴露在众多的目光之中,这样的场景就会让新手担心自己的问题更容易被发现。但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会在沟通前做充分的准备。
但一对一或者小范围的沟通前,却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也去做些准备。自从自己开始认真倾听时候,也越来越容易发现对方在表达中的问题,并不时在自己身上进行反思。除了表达的逻辑问题之外,还有一类就属于作者提到的,我把它们归纳为“对语境认识不清”的问题。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的意思,狭义上包含沟通的时间、场合、地点、对象等因素。
“你怎么能当着xxx这么说呢?”,“你为什么不认真听呢?”,“我没说,不代表我不在意”,“我想表达的不是这个意思”……语境错误日常沟通中占据最主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我们自以为熟悉的环境中。你身边一定有些朋友,在与陌生人对话时能够做到逻辑合理甚至谨小慎微,但对熟人却放任自己,错误百出。“熟悉”在这里成了最大的幻觉。这里还有一个依赖的心理——你应该听我把我说完并主动理解清晰。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表现。因为只有你才能保护住自己的时间,把预期放在他人身上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冒险。
让别人能够听得进自己说话,就自己就得在对方的语境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得获得对方的重视。难就难在,这些重视需要平时的积累,无法一蹴而就。尤其在对方的沟通技能也不是那么完备的时候,久更不能去理性化地期待对方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听。这里要多少一句,平时积累的效果也与集体和团队的文化密切相关。比如互联团队快速、平等沟通的文化在相对传统的团队中就会被误会成不谨慎和不尊重;相对应的,层级明显的沟通方式在互联团队中则被认为人浮于事。
识别语境非常重要。但也别忘记,沟通是服务于目标的手段和工具。为了目标更有效地落地,除了适应语境之外,甚至要尝试去改变语境。这个很难,但不得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