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郊县乡村每年到了入秋,自然村和自然村之间突然约定俗成的陆续开展起同样的村庆活动————做半段。经济的飞速发展,近郊的“半段”习俗在城市化浪潮中逐渐离我们远去。如今在新村新城中成长起来的新人们谈起“做半段”,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有大多数人直接引用福州话的发音将其叫做“半蛋”、“半旦”。
何为“做半段”?“半段”即为“半丈”,表示一年过了一半,做半段即为庆祝上半年的丰收,答谢农忙时亲友的“换工”等帮助。福州做半段的日期多集中在每年秋收秋种之后的农闲时间里,皆定在农历七月以后,具体日期在相邻各村多不重复。村庆日恰在农历年过了一半以后,这一年的时间已过“半个阶段”了,所以村庆活动就被称为“做半段”。
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像如今可以随意下馆子,做半段在福州的重要程度甚至不亚于春节、中秋和端午等传统节日。这时天气晴朗,气候宜人,农村多闲日,正适合于社交活动。所有相邻乡村“做半段”日子都错开来,每村一年一次,为的是各村可以互相邀请,村庆活动不停,节庆气氛热闹,历久不歇。村民十分重视做半段,为了使村庆办得隆重而体面,他们早在上半年做好宴请的物资筹备工作,养肥了鸡鸭猪等禽畜、酿好了米酒,路上相遇,也总在相互提醒或转告:“七月后要来我们村做半段啊!”
记得奶奶在的时候,我曾问她,为何我们的村子没有做半段?奶奶解释道, 我们生活的村子大多数村民是靠捕鱼为生,有一年正值做半段期间,出海的渔船翻了,生还的人很少。在他人遇难之日操办节庆活动总归不好,所以各位宗亲决定取消做半段的习俗,久而久之这个决定也就变成了乡约民俗。到了每年的七月过后,我总是巴望着其他村的远方亲戚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半段。
除了可以躲开父母的管束留宿他人家中享受田野之乐,令人兴奋和开心的自然是做半段吃流水席了。流水席的菜品规格是达到红白喜事的宴请标准,村民们在自家的院子里搭起棚子,或者打开当地祠堂大门,垒起灶台,请几个乡厨,自己办起酒席来宴请亲朋好友。大铁锅、大盘菜、比人还高的蒸笼等等,热气腾腾,香味阵阵。
半段流水席菜品自然以闽菜为主,乡厨同时做几十桌菜肴,用的是蒸、炖、煮、炸、煎、炒、煨、熘、焖不同烹调技法。流水宴上,海鲜则是绝对的主角,鱼、虾、蟹、螺、蚌、鲟、蚝、酣、甲鱼、鳗、蛏等海鲜菜品络绎不绝。
席间全村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划拳喝酒声此落彼起。在外工作的亲戚朋友聚在一块,畅叙亲情友谊,让累了半年的身心放松一下。半段日,或商谈买卖生意,或把酒话桑麻,或祭祖,或邀请当地闽剧班子、评话艺人到场表演助兴将气氛推向高潮。庆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筹划明春农事,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酒过数巡,皓月当空,客人酒足菜饱尽了兴告了辞。村口的路上,人声鼎沸,互致珍重,踏着月光,便“家家扶得醉人归”了……
到后来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村子做半段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甚至聚众进行赌博,让这个村庆乡俗原来的古朴、纯正的本色也缺乏了韵味。过年尚且没有了年味,我们又怎么能要求半段还要有其韵味?更何况城市化的进程,自然村的消亡,半段习俗能否继续传承,这也尚不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