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如何区分“想法”和“感受”?
你好!欢迎来到《樊登:可复制的沟通力》,我是课程小助手。
上期内容学习了四步尊重表达,分别是不带评判的观察、诉说真实的感受、表达个人需要以及提出可执行的请求。本期开始学习模块五,这节内容将重点练习分辨想法和感受的区别,有请樊登老师开讲。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看一下,说你要学会区分想法和感受。什么叫想法?就是你看。“我觉得你不为别人考虑。”看到吧?有人会这样说,但是这是我的感觉,我的感觉就是“我觉得你不为别人考虑,我觉得你是一个神经很大条的人。” 你看这都是什么?这其实都是下评判。就是你给对方已经下了评判,对吧?
这个“觉得”不是感受,而是想法。“我觉得你不为别人考虑,我觉得这不公平,我感觉我是无关紧要的。”就是无关紧要,实际上它背后的那个感受是什么?
我感觉到什么?被冷落、被忽视。那你注意,被忽视、被冷落和无关紧要都是想法,都是你的想法。就是你觉得你是被别人搞成这样的,实际上什么是感受?
感受就是“我感到很难过,我感到很伤心,我感到很失落。” 这才是感觉。就是当你找到这种感觉以后,因为我需要团队,对吧?我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干活的感觉,这是需要,就你需要的是那种人类共通的东西,团队啊、陪伴哪、创造啊这些东西。
所以在你说这个想法的时候,这个谈话往往就很难进行的下去了。你比如说,你说这句话,你说“我感觉我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人觉得你无关紧要”,你看他说这个话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没有觉得你无关紧要,我们大家都很重视你”,他不会把注意力放在你的需要和感觉上。但是你说“我感觉到很难过”,他不能说“你不应该很难过”,就正常人一般不会这么说。就是别人说“我很难过”,我们没有权利说“你不许难过”,对吧?因为这是人家人家就是难过人怎么着,对吧?
所以感受这部分,你要说出你自己内心的感受,你真正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你自己猜测的东西。这些都是你自己猜测的东西,我们说加戏了。你在脑子里边加戏了,你认为是他们都不喜欢我,他们都排斥我,他们认为我无关紧要, 这个这不公平,是吧?这都来了,所以这种东西一旦上来,你的情绪就忍不住。因为你会愤怒,会哭,会大喊大叫。然后对方也会觉得很委屈,对方说“没有没有这样想,你干嘛这样,你这么矫情,这个人最后就谈不下去了。”
所以生活中谈事谈到最后就经常是一方觉得对方很矫情,另外一方觉得对方很冷漠,然后最后谈不下去。对吧?这就是人生的痛苦就在这。那所以我们要为什么让你们反复练这个公式,就是我们要学会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学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去提出一个可执行的要求。
所以把想法当成感受会招致愤怒。这这句话是很重要的。就当我们把想法当成感受来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会招致对方的愤怒,因为这个意味着指责。意味着下定义、意味着评判,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不尊重的那种做法,对吧?这其实就是不尊重的做法的出现。因为我们着急的想把责任推卸给对方,你看有一个妈妈跟一个女儿聊天,说“孩子你今年的这个考试成绩考得不太好,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名,倒数第五吧,考全班倒数第五名,妈妈觉得很难过,这让妈妈觉得很伤心。”就是就是这句话严格的来讲都是暴力的沟通,因为你认为是她的成绩不好,让你很难过。
事实上就是:是不是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一定会难过?不一定啊。有人家无所谓, 有的人家里边孩子成绩考得差还高兴, 对吧?还那个洪晃还把孩子的作业撕了,不让写,不许写作业,写什么作业,讨厌。有这样的爸妈,有的煤老板觉得我儿子不打人,我觉得就很好了。你还让他成绩考的好,不需要,我们家不需要成绩考的好,所以你发现让你的内心觉得不高兴,觉得失落的,是因为是孩子成绩不好这件事吗?不是,是你自己的某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我们把这个责任推卸到孩子的身上,告诉孩子说,因为你成绩考的不好,所以妈妈很难过,觉得很伤心,或者甚至会说觉得很丢脸。
那这时候有没有可能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让这个孩子去努力学习,有没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特别听话的,她一听到妈妈说很丢脸,我小时候经常我妈就用这样的方法跟我说,说,“你这样做,我真的觉得丢脸。我都不好意思承认你是我儿子。”然后就当他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孩子就会特别希望让妈妈别丢脸。所以孩子会努力学习,去拼命的考个更高的成绩,但是你要知道他是为了什么?搞清楚这个沟通方式的这个高级之处,你要搞明白。
就是虽然他也能够达成那样的目标,但是他达成那个目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妈妈别伤心,只是为了让妈妈别丢脸,让我们家能够光宗耀祖,但是他根本不爱学习这件事,甚至他从内心当中讨厌和排斥学习这件事,“终于我可以不学习了,我第一时间放弃它。”原因是“我从小就被我妈拿这个事逼,把我逼成这样。”所以,所以你们今天学的这个东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东西,就在于我们要把它扭转过来,让所有人回归到事物的本质。学习这件事情本质是很美好的,而不是来自于你非得让妈妈开心才去学习。这就是核心。所以这里边没有逼迫,没有恐吓,没有交换,没有要求,这是最最核心的东西。所以我的感受就是妈妈觉得有点失落,因为什么?是因为妈妈希望你热爱学习,我的需要是我需要、我希望你能够热爱学习。所以我提出一个我的要求,全是我自己的想法、需要和感受。并不是因为你学习成绩不好,我就天然的一定会难过会伤心,我只是希望我的这个需求能够被人了解、被人看到,那你能不能够愿意,对吧?我们一块来把学习成绩做好,这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表达方式,所以要区分想法和感受之间的区别。
替大家列了一些表,这个要小心这些,这些都是容易让人生气的想法。
抛弃、攻击、背叛、责怪、 批评、羞辱、恐吓、遗忘、辜负、操纵、误解、疏忽、高人一等、有压力、贬低、拒绝、敲诈、抑制、威胁、欺骗、不受重视、被利用。各位你们发现这些词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吗?当然都是负面。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对啦!这些词前面都可以加一个“被”,对吧?
就是当你发现说我感觉到被抛弃、被攻击、被背叛、被责怪、被批评、被恐吓、被遗忘、被辜负、被操纵,对吗?你所感到的那个东西是别人加在你身上,这是你做了一个推理,你做了一个推理,在这里边儿不是切身的去看你的感受,没有人被难过,没有人被伤心,没有人被失落。对吗?我感到伤心、失落、难过、愤怒、恐惧,这都是人天然地感受,这种天然的感受是不可以被忽略的。是不可以说“你不许,你不许感觉到失落”,哼!凭啥?那我就是感觉到失落,我这人就这么怪,我感觉到失落了,怎么着?对吧?所以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很有可能经过了这个沟通以后,你不再感觉到失落了。对吗?
因为沟通的双方往往并没有绝对的恶意。你说哪个员工来你们公司工作的时候,就是为了气你来的?我上班的目的就是气死老板,我觉得很开心。没有,他一定是有一个自己的想法想要去工作,对吧?然后哪个老板来了,说“我开公司主要是为了虐待员工?”没有。对吧?所以一定是在这里边有大量的误会在里边。有大量的这个传递上的失误,对吧?或者大家没有表达清楚,大家本质的需求都在那,说不出来。
我们跟父母之间更是这样的矛盾特别多,我们给父母买很多的这个保健品,父母都不吃,生气!对吧?给他买好衣服,从来都不穿,生气。我给我爸买了很多鞋,买了很多衣服,每次回家,都放在那,然后我爸就穿他那特破特破的那鞋,每天走在院子里边。我爸是个教授,你知道吗?在大学教授在学校里边考完试,拎了一摞卷子回家,就考试卷,拎着一摞回家。有个学生过来问他,说“到我们这收破烂不?”就是人家把我爸当收破烂的。唉呀,给我气的。然后就跟我爸说,说来说去没用。就是我爸说“那鞋又没烂”,我说“烂成那样了,还没烂,都成那个样子,还没烂。”就一定是这个样子。
你说怎么办?那做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会觉得非常生气,对吧?我觉得这么不懂事,但实际上你要是回归到你内心的需求上去,你会发现你的需求是关心他,他的需求是给你多省点钱,他的需求是关心你。双方的需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关心对方,为这个家庭做贡献。但是我们在表达的层面,如果一上来就说 “你让我很丢脸,你还像不像个教授?你这个样子别人都怎么说我?”你看,马上就变成冲突和矛盾了,因为我们所表达的都是“被”,都是这些想法,而不是你的感受。
本期课程听完了,在上期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尊重的自我表达第二步,要诉说自我真实的感受,本期课程重点教你区分“感受”和“想法”。有一个联结“感受”和“需要”的造句练习,比如,“我感到孤单,是因为我需要陪伴。”这个造句也是本次课程的第五次体验练习,能帮助你清晰地区分“感受”和“需要”。活动手册放在本期课程音频下方的文稿里,供你参照。为了说明把“想法”当成“感受”会招致愤怒,樊登老师列举了一系列想法清单,希望你在实际沟通的时候避免这些措辞。
下期课程,我们学习尊重的自我表达第四步,怎么提出可执行的请求。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