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拓跋嗣听说都城中发生事变,于是从外地赶回来,他白天藏在山里,晚上住在随从王洛儿的家里。王洛儿的邻居李道暗中给拓跋嗣送吃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百姓们高兴得奔走相告。
消息传到了拓跋绍的耳朵里,他逮捕了李道,让他交代出哥哥拓跋嗣的藏身之所,李道致死不从,于是被杀死了。拓跋绍又收买人到处打听拓跋嗣的下落,打算杀了他。
猎郎叔孙俊与皇族宗亲比较疏远的一个亲属拓跋磨浑,主动找到拓跋绍,说自己知道拓跋嗣的藏身之所,拓跋绍便派手下的两个亲信和他们一起前往。
叔孙俊和拓跋磨浑出城后,便抓住了那两个家伙前去拜见拓跋嗣,并把二人杀了。当时拓跋嗣身边仅有车路头和王洛儿两人,得到叔孙俊等人后,大为高兴,将他们作为自己的亲信。
王洛儿为拓跋嗣多次往来平城,与各位重要大臣取得联系,夜里又悄悄禀告了安远将军安同等人,文武百官听说了拓跋嗣的消息后,纷纷起来响应他,争先恐后出城迎接。
拓跋嗣来到城西,皇宫卫士抓住了拓跋绍,押送给他,拓跋嗣于是下令处死拓跋绍母子,并诛杀拓跋绍手下的武士及作为内应的宦官宫女等十几人。
处理完这些,拓跋嗣即皇帝位,下令大赦,追封自己的母亲刘夫人为宣穆皇后,任命追随他历尽苦难的王洛儿、车路头为散骑常侍,冒着身家性命帮助他夺取皇位的叔孙俊为卫将军,拓跋磨浑为尚书,并把他们全部封为郡公或者县公。拓跋绍还将有威望有才干的长孙嵩、安同、崔宏等八人提拔为执政大臣,要他们“共听朝政”,北魏国政再度步入了正轨。
拓跋嗣即位后,北魏一连几年发生灾害,收成不好,云中、代郡一带的百姓很多都饿死了,太史令王亮、苏坦向拓跋嗣建议把都城迁到邺城去,拓跋嗣向各位大臣征求对这件事的意见。
崔浩、周澹说:“迁都到邺城,虽然可以解决今年的饥荒,却不是长久的办法。殽山以东的人民,认为国家地处广阔,居民和牲畜都不计其数,因此称为‘像牛毛那样多’。现在,一旦迁都,便要留下军队戍守旧都,只能分出一部分人向南迁移,这些人不可能住满整个州的地方,只好与别的部落杂居在各个郡县,这样,我们人少的情况就会暴露,恐怕四方的邻国也会因此而轻视我们。况且,我们的百姓,不习惯那里的水土,到时候得病、受伤、死亡的人一定会很多。再者,旧都的守兵减少后,屈丐、柔然等国就会有窃取我们的想法,假如他们举全国兵力来进攻,云中、平城一定会发生危机。而南迁后的朝廷由于有恒山、代郡的千里险要重重阻隔,很难前去营救,这样的话,就会在名声和实际利益上都收到损害。”
拓跋嗣问道:“那你的建议呢?”
崔浩说:“不能迁都,现在我们居住在北方,假如殽山之东的地区有什么变化,我们派遣轻装骑兵向南进攻,把部队分布在山林之中,谁知道我们的人数有多少?老百姓看见我们的征尘就会畏惧敬服,这就是我国能用威力制服别国的真正原因。等到明年春天到来之后,杂草生长起来,家畜吃饱以后,牛奶乳酪也可以供应商了,再加上蔬菜水果,便可以维持到秋天粮食成熟的季节,我们面临的这些暂时困难便可以克服了。”
拓跋嗣为难地说:“现在国库已经彻底空了,已经没有办法等到来年的秋天,如果明年秋天又出现饥荒,我们怎么办呢?”
崔浩说:“我们可以把最贫穷的人家挑选出来,让他们去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去谋生找饭吃。如果明年再饥荒,到时候再想办法,只是现在不能迁都。”
拓跋嗣高兴地说:“只有你二人与我的想法一致。”于是挑选百姓中最贫穷的人家前往太行山以东的三个州去谋生,派人镇守鲁口,安抚他们。拓跋嗣本人也亲自下农田耕种,又命令有关部门指导人们从事农业和种桑养蚕的劳动。第二年,庄稼丰收,人们于是富足安定。
拓跋嗣以皇后的礼节迎娶了后秦姚兴的女儿,但是她铸金人没有成功,所以按照魏国的传统,她便不能做皇后,于是被拓跋嗣封为夫人。
后秦势力越来越衰落,东晋刘裕出兵消灭后秦并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地区,此时的北魏南有刘裕,北有柔然,只能处于防御状态,拓跋嗣即位后,数次御驾亲征讨伐柔然。
柔然是一个游牧民族,北魏大军深入进攻时,他便遁逃,北魏军队南撤之后,他又卷土重来,因此,北魏为了阻止他的南下,在阴山以北地区修筑了一条长城,东起赤城,西至五原,长有一千多公里,同时修筑了一系列的城堡防御。
拓跋嗣在亲征过程中,积劳成疾,旧病复发,于公元423年驾崩,时年三十二岁,其长子也是杰出的军事统帅拓跋焘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