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节分享的三个故事详情及大李老师和爱人驯养儿、关于小王子的故事很值得细看一下:
1.爱的里程碑
孩子们立刻大叫:老师,这个女人没有穿衣服,露着奶糕糕! 女人为什么要长奶糕糕 ?
当时那是2000年前后,先是“4.20”案件,再是儿子的转变,还有蒙特棱利教育等等,给了大李老师相当大的启示,使她对于爱的概念更加明确了:有一次,她给孩子们欣赏高庚在塔希提岛上画的画,画面上有一个端着盘子的土著女人,孩子们立刻大叫:老师,这是“黄色”的!这个女人没有穿衣服,露着奶糕糕!
她心想,如果孩子无论看到伟大的艺术品,还是看到病人,还是自己露出身体本来的样子,都会认为那是见不得人的,并且孩子在面对一幅大师作品时只看到了身体,没有看到艺术,这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吗?于是她放下画,与孩子们一起解决这个问题,问孩子们:画上的女人是不是心灵特别丑恶?大家注意看她的面部,她是不是故意露出上身让别人看?孩子们说不是。她问为什么,孩子们说:因为她脸上的表情跟穿着衣服的人一样。大李老师又问:那她是丑的还是美的?大家看看,这一盘红红的樱桃,像红色的宝石;我们再看奶糕糕上面的红点点,简直就跟樱桃一样,假如是吃奶的婴儿看见这样的红点点,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她看见孩子们似乎在重新审视这幅画,在等待一会儿后,又问孩子们:你们现在觉得奶糕糕上面的红点点美不美?孩子们脸上露出的是欣赏的神情说:美。大李老师接着问:那么这个女人是“黄色”的吗?大部分孩子说不是,有几个仍然说是。
讨论完之后大李老师再把话题引回来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不穿衣服,而要露出奶糕糕呢?那是因为这个地方非常热,人们不穿衣服也能生存,所以就没有养成穿衣服的习惯,结果任何人见了女人的奶糕糕,就像我们看见别人的脸一样。我看见你的脸会不说“呀,你为什么不把脸捂起来呢?那是黄色的”,我会这样喊吗?孩子们都笑了,他们说不会。她又说: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女人一旦露出上身,大家就要吃惊呢?那是因为气候,不穿衣服冷得慌,只好穿上衣服,穿久了,有些地方就再也不能露出来了,一旦露出来就害臊得不得了,而别人也不习惯再看见有人露着上身。人类文明中逐步就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人不能赤身裸体出现在大众中,否则人们一看见不穿衣服的女人,有的就会害羞,有的眼睛就像电灯炮,不是看见这个女人,而是看见了奶糕糕!
所有的孩子都笑得要命。大李老师问:奶糕糕是不是人长的?他们说是。她问:是什么人长的?他们说女人长的。她又问:女人为什么要长奶糕糕?他们说要生小宝宝。这就又扯到应该让女人生宝宝,还是让男人生宝宝的话题。
我们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从一个点开始,然后延展出与这个点相关联的其他内容,于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着严密关系的庞大知识系统和文化领域。孩子由讨论高更这幅画上裸露着上半身的女人是不是“黄色”的,而延展出了为什么必须是女人生孩子的话题,这个问题要不要跟孩子们去探索呢?当然需要的,因为孩子是人,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人类根本归属的问题,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物种最基础的常识。于是他们的美术课就开始讨论为什么男人不能生宝宝的问题。
大李老师问孩子:为什么偏偏要让女人生宝宝,而不让男人生宝宝呢?孩子们说:因为女人勤劳。她哭笑不得。我们都自己生过孩子,内心有生孩子的痛苦记忆,但孩子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生孩子有多么痛苦,于是以为生孩子是一种奖励。
为了搞清楚孩子是如何想的,大李老师说:生宝宝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这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非要让勤劳的人去承担呢?他们说:老师,不是这样,因为宝宝都爱他们的妈妈,所以就让勤劳的人生了宝宝,再让宝宝爱她们。
听到这里,她感动得差点流出眼泪,孩子们的心是多么美好和善良,而我们只记得自己生孩子的痛苦。
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最爱我的爸爸!我是我爸爸生的。另一个孩子马上反驳:爸爸不能生宝宝!大李老师问:为什么爸爸不能生宝宝呢?他们说不好意思说。她说:什么让我们不好意思说呢?有个孩子走到老师跟前,悄悄说:老师,男人长的是鸡鸡!所以不能生。大李老师拼命忍住笑,说:鸡鸡是不是人长的?他说是。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长着?他说是。老师问全班:是不是人长了这个名叫鸡鸡的东西,都应该感到害臊呢?他们说不露出来就不害臊。老师说假如当初所有的男人都不穿衣服,都把鸡鸡露出来,早已成为人类的一种习惯,现在我们会不会害臊?孩子们脸上表情很复杂,他们将自己作为这样的角色,体验着那种情景,大多数孩子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大李老师说:现在,不露出来已经成了人类文明的象征,我们认为露出来是粗鲁的行为。但是,人的身体也是一种科学,如果作为科学来了解它,用不用害臊?孩子们说:"不用"!
老师,我有个办法
接着,大李老师主题引回到为什么要让女人生宝宝上面。她说:妈妈怀你的时候,天天都要呕吐,难受得不得了,就像把肠子都要吐出来似的。随着你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妈妈的肚皮也被撑得一天比一天薄。你们有时候多吃一口饭是不是都很难受?可妈妈肚子里装着一个这么大的宝宝!这个宝宝足有好几斤重!你们谁能吃下几斤重的饭呢?到了生的时候,那个宝宝最小也得五斤六斤,大的要到七斤八斤。妈妈天天就挺着这么个肚子走路,上楼下楼,睡觉压得喘不来气,吃饭只吃一点点。这些还算小事,到了生的时候,肚子痛得非常厉害。这是一个六到七岁孩子的班级,孩子已经不会被这样描述所吓倒,也不会听不懂这样的语言描述。
于是她让孩子们猜一下,把烙铁烧红,放在身上烫咱们的身体,与生宝宝相比哪一个更疼?孩子说肯定是火烫更疼。她说:"有人证明出来了,生宝宝比烫更疼。有人把人类所有的疼痛排上队一共排了十个,刀割、火烫、生宝宝,在所有的疼痛中,生宝宝排在第一。
所有的孩子都特别吃惊。她说: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宝宝在出生时不致受到伤害,再痛也不会晕过去,妈妈生你的时候遭受的那种剧痛从头到尾她都知道。她讲了我生孩子时的体验……孩子们全部静悄悄的,一点儿声音都没有,教室变的安静极了。
突然,有个孩子举起手来,说:老师,我有个办法。大李老师说:"请讲。他说:想办法让宝宝只有针尖那么小,生的时候,给妈妈肚皮上戳个针眼,娃娃就会从针眼里掉出来,再到外面长大。可见,孩子对妈妈的同情不只是一种感觉,他们开始想办法让天下母亲不再为生宝宝而痛苦。
她说好办法,但是人类已经进化成这样了,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必须要长那么大!必须十月怀胎才能长成。
又有孩子举手,还是替妈妈想办法。孩子同情妈妈同情得不得了,说了好多同情妈妈的话,想了好多同情的办法,为怎么让妈妈生宝宝时不痛苦而绞尽脑汁。
大李老师问他们:还有人认为让女人生宝宝是为了照顾女人吗?全不声气了。她说:现在你们想让女人生宝宝还是男人生宝宝?有的说还让女人生,有的说让男人生,不管分歧如何,但有个观点是一致的——不管让谁生,都得想个让他们不疼的办法。
2.鸡毛掸子
掌声落下,男孩朝着大李老师举起了两只手,以为他有话要说,就把头低下来,他搂着大李老师的脖子,当着全班的面,在她的脸上重重亲了一下。倾刻,一股幸福的电流传遍了她的全身。
鸡毛掸子的功能
有一节课,班里的气氛好极了,孩子们都像被一种家庭般的氛围包裹着。在这样一种博爱之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小插曲,课程结束,在评画时,大李老师找不到教鞭,教室里正好有一个鸡毛掸子,它的毛快掉光了,只有几撮毛稀稀拉拉地粘在上面,她只好拿起那个鸡毛掸子暂作教鞭。刚拿起来,就有孩子问道:老师,你拿这个干什么,是不是要打人?
她心里咯噔一下,难道现代的家长还用这个打孩子吗?她笑着问孩子:这是什么?他们说是鸡毛掸子。她问它有几种功能?她想考察一下孩子们是不是还被鸡毛掸子打过。他们一下炸开了,开始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鸡毛掸子有三种功能:一是掸灰,二是打人,三是当教鞭。
说来也巧,刚得出结论,有个女孩哭了起来,原来她的画被人用橡皮偷偷破坏了。大李老师问孩子们是谁干的?请站起来,要勇敢面对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得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她灵机一动,很想知道她的口气坚定而严肃,但目光是慈爱的,这样孩子能不能判断出她是安全的。因为那时家长还在时常打骂孩子,而我们又提倡尊重孩子,绝不可以以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心灵的方式来解决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想知道孩子在家里是不是真的按照我们的要求被对待的。
当时她的目光扫过每张脸,一边扫一边将鸡毛掸子在手心里敲得啪啪直响。她想试一试这啪啪直响的鸡毛掸子、坚定的口气与微笑的目光加在一起的结果,能不能使孩子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害怕老师的体罚。她看到有个男孩高高举起了手,她笑着请他上来,他上来了。
他是英雄
大李老师对全班说:这位同学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是英雄,请大家为这种勇敢的行为鼓掌!掌声“哗”地响了起来。
她弯下腰问他:是你把人家的画擦坏了?他点点头。她说你知道破坏他人的东西是属于什么性质的错误吗?他说干了坏事。她说:对于成人来说,破坏他人的财物和身体就算犯法了,你知道对于犯法的人是怎样处理的吗?他说:老师,教室有没有监狱,把我关在里面(她在心里偷偷吃惊)。她说你的错误是会引起别人的烦恼,但是还不到被关在监狱里的严重程度,因为你破坏了那位女同学的画,这是不好的行为,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你有三种选择,一个是帮人家把画画好,另一个是向那位女同学道歉,还有让我在你的手上打五下。她想看看孩子会不会为自己的错误给对方造成的痛苦而愧疚,并愿意自己来安抚对方,还是只是想接受惩罚而不同情对方,因为社会认知和良知都不会是天生的,而是我们社会影响的结果。
出乎她意料的是,这个男孩子选择了后者,就是让她在他的手上打五下。这时她发现她犯了一个错误,作为老师,她不可能打孩子,却给了孩子这样的选择,她只是为自己的教育安排了这样的选择,却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这个错误会使孩子形成一个概念:在他对了、别人错了的时候,就可以用打的方式对待别人。再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让他感觉到可以用自己的皮肉之苦来抵消所犯错误的话,不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孩子还会用皮肉之苦替代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的负疚心理,这是对爱的扼杀。她站在那儿,脑子飞快地转,心想怎么纠正自己的这个错误。突然,她发现这是个极好的机会。
她说:你用粗暴的方式使那个同学伤心,老师不能再用同样方式使你伤心。要是老师用了这样的方式,就会与你犯了相同的错误。所以老师不会用鸡毛掸子打你,但必须坚持你对错误结果要做补偿的决定。
他说:老师,那怎么办?大李老师说:还有两个选择的机会,一是把她的画恢复原样,二是向她道歉。他说:老师,你还是打我五下吧,我不想给她画画,也不想道歉。她说:你必须对你的错误做出补偿。她告诉全班:我们要耐心等待。
这时那个女孩举起手说:算了算了,我自己把画画好。
显然女孩的行为感动了这个男孩,他马上转过身子,对着女孩大声说:对不起,这时我的心被孩子深深地打动了,她觉得孩子比她高级得多。
她对全班说:我们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他们两人的高贵品质?让我们为他俩再鼓一次掌!掌声落下,男孩朝着大李老师举起了两只手,她以为他有话要说,就把头低下来。他搂着她的脖子,当着全班的面在她的脸上重重亲了一下。顷刻,一股幸福的电流传遍了她的全身。
这时再看全班,这些10岁孩子的脸上呈现出妈妈对孩子的那种满意而宽容的笑容。
孩子特别能感觉美好的东西,只要你感动了他,他的心灵就会变得高尚起来。这就是爱的交换。爱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互换。
3.回头一瞥的时刻,老爷爷和老猴的故事
那节课上大李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个故事。有个老爷爷因为太穷,无儿无女,就躲到深山老林,在一处山坡上开了几亩地种起了玉米。好不容易玉米长高,结出玉米棒子,有一天,忽然来了一群猴子,冲到玉米田里,掰下玉米棒子就吃,吃不完就扔。那只领头的、长得又肥又大的棕毛老猴特别喜欢红玉米,因为红玉米最香了,卖价也最高。玉米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吃得少、扔得多。这真是一群恼人的猴子啊!老爷爷恨死它们了,恨不得全给打死。但是他干看着没有办法,因为他手里没有武器,没办法吓唬猴子。冬天来临了,老爷爷搞来一杆枪,拖着年老的身体打猎糊口,终于熬到了春天。
第二年,老爷爷又在田里种了玉米,他想:这回再也不怕猴子了,如果它们再来,非得打死几只不可。玉米刚刚长出棒子,他就背着枪在地里巡逻。
有一天,猴群果然来了,它们在棕毛老猴的带领下,哇哇吼叫着冲向玉米地。当时老爷爷正在吃饭,听见猴群的叫声,赶忙扔下饭碗抓起枪,跑出门去。可是,猴子为什么突然不叫了呢?而且还在田埂上站成一排?连棕毛老猴也在队伍里面?老爷爷停下脚步,呆呆地站在那儿,他看见所有的猴子都拿爪子捂住眼睛,两腿发抖,显出极为恐惧的样子。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大限将临
老爷爷正奇怪着,玉米地里突然走出一只豺来,迈着慢悠悠的步子,在猴群前面走过来、走过去,那神情就像皇帝对待犯了罪的大臣一样。这样巡视了几个来回,那只豺,用嘴叼了一根柴棍,放在棕毛老猴的头上。其他猴子一见,“哇”的一声,逃得不见了踪影……
老爷爷一下全明白了,原来,豺是在给自己挑选美食,谁最肥最大就挑谁,它挑上了棕毛老猴。老猴知道自己大限将临,身子抖得快要站不住了……
大李老师问孩子们:如果你是老爷爷,这个时候是不是特别解恨?真是恶有恶报啊,你看来了一只豺来帮我出气了,甚至连枪都不用开了。老爷爷暗自大笑:哈哈哈!终于有人替我报仇来啦!你们是不是这样想?
孩子举手说:是,我们替老爷爷高兴,因为有人出来替他制服猴子。
老师接着讲——不是照本宣科,那样不会产生大的震撼,根据课堂的需要在讲的时候,她一般会把故事重新改编。她说:老爷爷本来还挺高兴,他等着看豺把猴子一口咬死以解心头之恨。但是他很快不这样想了,因为他吃惊地发现,那只豺,“嗖”的一下跳到棕毛猴头上,一口一口拔下猴头上面的毛。原来豺为了吃得舒服,它要把猴子身上的毛全部拔光之后,才正式享用。每拔一下,猴子就惨叫一声。你们想想,满身的毛全拔光了,这只老猴要受多么大的痛苦呢?
她说:你们揪揪自己的头发试试,揪一根都疼得要命,揪一撮是不是特别痛苦?再想想如果满身长着毛,满身毛要被一撮一撮拔下来,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她讲这一段的时候,由于渲染的缘故,孩子们全都被震慑住了。这时她停顿了一下,让孩子们自己体验。之后问孩子们:你们同情谁?是同情猴子呢,还是继续为老爷爷高兴?
她看见,所有孩子的脸都严肃的不行,能够感觉出孩子内心对苦难的体验……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时孩子们说:我们同情猴子。
老师继续问:你们要是老爷爷,那枝枪应该对准谁?是打死豺呢?还是打死猴子以免让它继续受苦?
孩子异口同声喊道:老师,我们打死豺!
她问:为什么?
孩子们说:豺太狠毒了,太残忍了!
回头一瞥的时刻
她说:老爷爷被眼前的惨像惊呆了,他想也没想,端起枪,一扣扳机就把豺打死了,猴子一声尖叫,跑进山林……孩子们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她说:转眼间到了秋天,老爷爷去地里收玉米,那群猴子又来了。我问孩子们:你们要是老爷爷,会不会后悔以前没把那只猴子打死?孩子们说后悔。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们先是同情老爷爷,刚刚又同情过猴子,现在猴子又开始祸害老爷爷,这怎么转换呢?
她继续把这个两难的命题呈现给孩子们,我说老爷爷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已经没有办法了。他只好硬着头皮掰玉米,想着等猴子过来糟蹋时再想办法。掰着掰着,老爷爷听见身后也传来掰玉米的响声,心想完了完了,一边想一边回过头去。就在这回头一瞥的时刻,他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那群猴子也在学着他的样子掰玉米呢,而且没有一个吃的!原来猴子不是来糟蹋玉米的,是来给他帮忙的!猴子干起活来当然要比老爷爷快得多,它们把掰下来的玉米整整齐齐地摆在地头,然后悄悄离去。
孩子们笑了起来,笑得非常开心,笑里面包含着深深的感动。这个故事将他们的感情一步一步往上引,越引越深,越提越高,将孩子带到一个充满情感的氛围里去了,直到沉入其中。
她说:这样的情景完全出乎老爷爷的意料之外,他感动极了,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就这样,那群猴子一到早晨就来帮老爷爷掰玉米,到了黄昏全都自动离开。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秋收那群猴子都要来。
砸枪
她说:你们要是老爷爷,该怎么办?
孩子们说:感激猴子,送玉米给它们吃。
她接着说:不知怎么搞的,那群猴子一见老爷爷接近它们就躲开,连老爷爷自己也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尽管老爷爷特别想跟猴子友好,每次都对猴子做出各种各样的亲热姿态,但是越这样猴子躲得越远。
孩子们急得大喊:那怎么办呀老师,赶紧想个办法嘛!她说:老爷爷什么办法都想过了,猴子就是不跟他亲近。可是有一天,老爷爷突然发现,每当他让猴子过来时,那些猴子总是盯着自己肩上那杆猎枪。老爷爷终于明白了:不是猴子不愿跟我亲近,而是它们害怕我的猎枪……
怎么办?她问:要是你是老爷爷,你该怎么办?孩子们说:把枪扔了。老师说:那座山里有老虎、有豹子,还有狼,要是没有了枪说不定就会有生命危险。孩子们说:应该把枪埋起来,等危险来了扒出来再用。她说老爷爷大概太感动了,与猴子亲近的心情太迫切了,他大概忘了可能会有什么危险,想也没想,抡起枪,对着石头砸去。猴子见了,一声尖叫,全都拥了过来,围住老爷爷,有的揪他的胡子,有的揪他的头发,使着劲儿跟他亲热。
就这样,老爷爷不再寂寞,因为他跟猴子成了最好的朋友。
孩子们大概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老爷爷,拍着腿,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
山谷里剩下一堆白骨
后来,老爷爷更老了,种不动玉米了,他就把种玉米攒的钱买了几头牛,大牛生小牛,几年之后成了一群牛。有一天,老爷爷正在放牛,突然听见牛群吼叫起来,叫得特别凄惨,原来来了一群狼。老爷爷想赶着牛逃跑,但是来不及了。狼群慢慢包抄过来,圈子越围越小,情况十分紧急。
狼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动物,它要是围住牛群,所有的牛别想有一头活着出去,就是吃不完也要全部咬死。老爷爷心想:完了,我的牛算是全完了。他闭上眼睛,因为他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牛被狼咬死、吃掉的惨景。
就在这个时候,只听一声长啸,那群猴子赶来了。老爷爷看见棕毛猴跑在最前面,它们跳进狼群,跳到狼的身上跟狼打。这时候孩子急得不得了,说:老师!老师!快讲呀!后来怎么了?
老师说:老爷爷赶快把牛赶到安全的地方,连忙回去支援猴子,当他赶到时,发现,山谷里只剩下一堆猴子的白骨……
孩子全都不吭声了,有的眼中含着泪水。
后来,人们来到山里找老爷爷,发现他住的地方成了一堆烧焦的泥土,老爷爷不见了。再后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说老爷爷也被狼吃掉了,有的说那群猴子并没有死,是它们接走了老爷爷,接到一个最好的地方享福去了……
用爱占有孩子的灵魂
老师问孩子:猴子能打过狼吗?孩子们说:打不过。她说:那它们为什么还要去打?孩子们说:它们在报答老爷爷。她说:这就等于猴子自己把自己送到狼嘴里给狼吃的!因为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老爷爷赶着牛群逃脱!它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报答救命之恩的!
她说:现在,我们下课。
孩子们坐着不动,静静待在原地,教室里弥漫着凄楚悲伤的气氛。
大李老师刚开始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本来还在吵吵嚷嚷,有的甚至满地乱跑。讲着讲着,他们开始安静下来。再后来,教室里鸦雀无声了。他们屏住呼吸在听,眼睛里露出一种很特别的光——被深深感动的光。尤其是当讲到故事的结尾的时候,他们几乎全都热泪盈眶,有的甚至埋下头去……
孩子需要什么,教育者就用什么满足他们,如果给予的不适合,如果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他的心就会漂浮着,无所适从,就会心烦意乱,就会胡闹、捣乱、甚至打架,就会说一些无聊的话,只能拿这些东西来填充精神上的空缺。
你如果用能愉悦人类精神的内容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供发展的平台,用爱占有孩子灵魂的话,他们就不再这样。你会从新来的孩子身上发现你建构的结果,她发现当一个新来的孩子说出难听的话,做了出格的事,其他孩子就会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甚至会有孩子告诉他这是不好的行为,使得那个新来的孩子感到不好意思。这样,小集体就进入良性循环,孩子的状态越来越高,上课也不用特别维持纪律。纪律和秩序是人类灵魂里本来就有的东西,如果只能靠着威严来维护的话,说明威严已被破坏了。
4、大李老师和爱人驯养儿子:
大李老师她说她曾是一位糟糕的母亲,因为不懂儿童的世界,不懂教育,因而与老师一起对儿子实行折磨。
儿子没有完成作业,大李老师被儿子的学校老师找去批评了一顿,回家以后,大李老师也不问到底是为什么,就把儿子推出门去,告诉儿子不要他了!
幼儿园的老师告诉她儿子上课不看黑板,怎么说也不听,就让她带着儿子去医院检查一下,看看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回到家以后,她抓住儿子的胳膊边摇边喊:你为什么上课不看黑板?儿子抖抖索索说出一句话:老师不让动糖。
原来是那天发了两块糖,儿子在家吃不到糖,就特别珍惜这两块糖,心想自己得时时刻刻盯牢了,不然就要被其他小朋友偷拿了。
当时大李老师不懂,还为此打他,现在想来特别后悔!
上了小学以后,儿子做作业,大李老师在一旁盯着他,结果越盯越差,她那时不知道要善待孩子才能有利于他的成长!
怀孕的时候不知道优育知识,使他先天不足,生下来以后又不了解儿童的成长机制,自己以无知的方式教育着他。
.
不仅大李老师自己对待儿子很是粗暴,她的老公也不晓得要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作业没写,他们被叫去学校挨批,气得直接把八岁的儿子当众拉回家,这个孩子当众被羞辱,却从未考虑过他的感受。
为了让儿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将他留在家里训诫,结果第一天儿子在家悠然自得,无聊的时候想看看课本,又被老公骂了一通,说学都不上了,看书有什么用?他的本意是要孩子说出“我去上学”,结果效果适得其反。
说来惭愧,我家儿子才七岁,以上类似的事或多或少我也干过!
之前说过4.20大案,被震撼之余痛下决心改变自己,他们夫妻二人开始了驯养儿子的行动!
大李老师的先生有次去书店,发现了《小王子》这本书,看了之后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
那本书我也看了,我还读给了壮壮听,关于对于读书的理解,"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同,认知不同,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会不同!
我关注的是幸福和友情,壮壮关注的是画个没有羊的盒子很合理,小王子是真人真事,并时常找我确认,自此他喜欢了天文学,他说小王子一定在某个星星上!
大李老师关注的是蘑菇与猴面包树的问题,而她爱人关注的是小王子驯养狐狸的问题。
大李的爱人看了这段感动得不得了,尤其是当他看到小狐狸反复说“求你驯养我吧”时。他说:他觉得他们的儿子就是一只等待爱的小狐狸,要彻彻底底地驯养他……
小王子从他的星球来到地球之后,非常孤独,一个人在沙漠边缘走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小狐狸。他很想和狐狸玩,却被狐狸拒绝。小王子想知道原因,狐狸说:因为你还没有驯养我。小王子问它驯养是什么意思,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又是什么呢?狐狸说:建立关系就是……比如现在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
然而,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我的生活很单调乏味。我捕捉鸡,而人又捕捉我,所有的鸡全都一样。所有的人也都一样,我已经很厌烦了。
但是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跟其他人的不一样了。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而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
然后,狐狸指着旁边说: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意义也没有,麦田无法让我产生联想。
但是,你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如果你驯养我,那该会有多么美好啊!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
他们开始等儿子从学校回来就跟他一道玩,聊天,把孩子的相处记录下来,一边记一边反思,每天早晨爬起来给儿子做早餐,儿子吃完早餐,还把儿子送到门口,拥抱告别。
每天的创意比赛,一起读书、讨论等等,谈论儿子喜欢的话题。
儿子数学很差,没有一点兴趣,他们就跟儿子一起做题。做题的时候故意做错,让儿子做对,然后让儿子把爸爸当马在地上骑一圈,下一次,找一道难题,爸爸再做对,然后与儿子争论到底谁对谁错,如果儿子错了,爸爸就把儿子当马骑一圈。
这是在建立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如果光让儿子骑他,就不平等了,也没有竞争。
这就像一群鹿,没有狼的追赶就会变得软弱无力。
所以,只有在这种有平等、有竞争的状态中儿子才会逐渐坚强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伙伴关系,但要有个前提,就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是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这很重要,不然会出问题。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怎样在拉近距离的时候能够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人格关系?这里面学问大了。
后来家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大李老师也朝儿子喊叫,好像他们又回到了过去,但本质是不一样的。以前的喊叫是胡乱发火,现在的喊叫是坚持原则;以前喊叫时儿子也会喊叫,父子俩对上,现在喊叫时儿子十分顺从。这就是他们说的“铁哥们之间的争吵”,他们关系的性质完全变了。
一个家庭由于错误的教育,陷入到一种靠着客气和忍耐维持家庭和平的程度,然后当孩子对家长依依不舍,把家长当同伴,并且父母有了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沟通时,这说明至少家长放下了一些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