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什么日子
起床:5:30
就寝:22:30
天气:多云,空气优,暴雪黄色预警,温度-3-5℃,日出时间6点58分。
心情:心情很好。要想早起首先得早睡,其次手机必须放在离床远一点的地方,人必须起来运动走几步才有早起的可能,放在床头伸手就可以将闹钟关了,然后倒头就睡才是早起最大的障碍。
我按理说已经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可是前一段时间把手机放在床头,每天闹钟响起的时候,我伸手就将闹钟关掉,还做了助理来也的早起打卡,然后倒头又睡了,这不是意志力的事,只是一种策略没做好,只要保证早睡,将手机放在离床远点必须起床关闹钟的距离,就可以保证按时早起。
虽然现在是5点半起床,但逐步提前到原来的起床时间4点半。这需要一个过程,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就算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机会,我们也必须注意不要撑着了。
既然早起了,我们就需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写作,锻炼,阅读,学习都是很好的习惯,都可以在早上做。就写作而言,坚持下去的动力有:晨间日记的模式化写作,让我不必思考每天都需要写些什么,每个模块想一下有没有可写的,想写的东西,有可写的,想写点就开始写,没有可写的,不想写了就跳过去,这样写作很舒服,一点也不勉强,写作重要的就是记录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感悟感想,自己的思考与成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引起别人的共鸣,给别人带来点启发那就再好不过了。第二点就是每天写作就是一个自检和自省的过程,每天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检查目标实现情况,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完善的空间,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通过写晨间日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彻底检查,这也是成长的一部分,我相信每天拷问自己灵魂的人比那些从不自省的人成长得快,最重要的是每天自省之后我们会有改变的行动,今天运动量不够明天就加强锻炼,今天阅读量够了,明天继续保持,看着那些计划数据的变化有一种自豪感,也有一种紧迫感,量化数据化的计划进度看得见,每天的变化就是我们成长的进程,每天的进步虽然小,但长年累月下来也可以做成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比如去年跑了2000公里,阅读了近60本书,写作了260多篇晨间日记,差不多50万字,看完了5本英文原版书籍,听了很多音频课,走了1000公里的路,参加了一次马拉松,投资资产超额完成目标,这些成绩在以前那是不敢想的,但去年就是因为晨间日记不断的写,不断的自省,不断的调整优化自己的行动,最终在时间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些计划。
最近一段时间因疫情在家里隔离,过了一段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切都懈怠下来了,早上睡到七八点才起床,整天看小说,没干正事,因为颓废,成功日记和晨间日记间断了一段时间,整个人都不好了,也不知道是因为没写晨间日记感觉不好了,还是因为没有自省,让时间就这么哗哗的流走了,精神不振,吃得也多了,锻炼也断断续续,身体很快就提醒我了,老毛病左边肋骨下面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总之感觉糟透了,人没有忙出毛病的,却往往能闲出毛病,我喜欢充实的日子,我喜欢忙碌的感觉,我喜欢每天有计划有规律的生活,这些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只是最近一段时间缺乏反省,心乱了。这几天捡起成功日记和晨间日记之后,又开始规律的作息,感觉充实多了。
虽然只是我自己的例子,但也是真实的感受,在南方老家,气温不高,没有暖气,感觉特别的寒冷,只能在卫生间开着灯暖才能感觉稍微暖和点,用手机写作时间长了两个大拇指都感觉疼痛了,毕竟以前写作都是用手机,这个习惯不好,但架不住手机写作方便,所以有时候大拇指累了就用食指一指禅写作,不太冷的时候就用电脑,还是北方有暖气的日子比较舒服。
在这个新冠肺炎病毒肆意的日子,一家人待在一起很幸福。曾经看末日小说的时候就想着如果到时候真的末日了一定尽快想办法和家人在一起,共同面对未知的命运。我始终想不通一些人的做法,明明已经回家了和父母在一起,就算身处疫区又怎么样呢?只要做好了防护措施,一家人就是幸福的。就算你能逃离疫情,去到一个自以为安全的地方,却把父母丢在疫区又于心何安呢?
纪念日:
叫我起床的不是闹钟是梦想
年度目标及关键点:
本月重要成果:
今日三只青蛙/番茄钟
成功日志-记录三五件有收获的事务
财务检视
人际的投入
开卷有益-学习/读书/听书
健康与饮食
今日步数:
今日锻炼:
今日饮食:
好习惯打卡